李光达
广东省肇庆市第五十小学 526020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学生体质较差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一批体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针对这一状况,开始进行运动处方的实验研究,力求通过在体育与健康课中运用运动处方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采用实验法、统计法、文献综述法等研究方法,运用运动处方教学,分析实验班级学生在速度、耐力和弹跳能力在与对照班级的横向以及自身的纵向对比中出现的具体情况。结果发现学生经过运动处方教学之后,测试学生三项体质指标都有显著性的提高。所以我们体育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充分的利用这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并逐步推广。
关键词:运动处方、教学、学生体质
我校作为旧城区学校,由于受到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的影响,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小学阶段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导致学生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与国家、省颁布的有关评价标准有一定的差距。因此,
我从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基本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融体育技术、健身锻炼、健康教育为一体,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进行运动处方教学,着重从运动处方教学对小学学生体质方面的影响着手,探索在我校体育与健康课中实行运动处方教学的可行性、实效性、合理性,努力提高我校学生整体身体素质。
一、运动处方的含义
运动处方是:康复医师或体疗师,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运动处方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地锻炼的一种方法。 运动处方是根据参加健身活动者的体质和健康情况以处方的形式确定运动的种类、时间、强度、频率与注意事项,它与临床医生开方取药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点是,一个是用药作为治疗手段,另一个是用运动作为强身健体的主要措施。
经过两年的时间,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对相同的人数组别,一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另一组采用运动处方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并对他们分别进行测试,测试项目为:速度——50M跑、耐力——50M×8往返跑、弹跳——立定跳远最终测试结果如图表:
表1 2018-2019年对男生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测试的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jpg)
二、结果与分析
从表1、表2中2018年度测得数据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前男女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测试的三个素质项目中所得的概率P>0.05,所以表示男女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测的素质项目不具备显著的差异,可以用来作为实验的样本。
2019年所测得数据的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经过2019年对实验组继续调整处方教学的实验之后,男生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所测得的三个项目数据的P值均小于0.05,耐力所得的P值更是小于0.01,所以可以看出,经过2019年处方教学实验组的成绩相比于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女生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所得的数据P值均大于0.05,所以可以看出经过2019年的处方教学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所得成绩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对2018-2019年实验组测得数据纵向比较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男女生实验组在18-20年所测的数据对比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可以看出男、女生实验组经过了运动处方教学后在速度、耐力、弹跳三项素质都有所提高,并且P均小于0.01,具备了显著性的提高。
对测得数据横、纵向比较结果可知,男女实验班经过2019年的运动处方教学,三项素质指标在横向对比以及纵向对比都有显著性的提高。而经过2019年一年之后,除了男生在横向对比中、以及耐力、弹跳素质在纵向对比中仍然有显著的提高之外,男生速度和女生的三项指标在横向和纵向对比中都不具备显著的提高。这是实验组学生在运动处方教学的指导下,由于爆发力的练习项目形式比较有趣,所以速度与弹跳在短期时间内就可以有明显的提高,而耐力练习项目比较枯燥,并且必须长时间的坚持,很多学生因为在校运动时间有限,所以没有很好的贯彻运动处方的要求,所以提高并不是很明显。并且在2019年中,学生面临着小升初考试的压力,运动时间大量减少,除男生还有很好的参加课外运动,坚持锻炼之外,女生基本很少参加课外体育运动,所以导致在2019年的纵向比较下,女生的各项指标都不具备明显的提高。
三、综上所述
运动处方教学能够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三方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运动处方教学促使教师要积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并大力推广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加大对学生的练习指导;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思想中已根深蒂固,一时难以转变过来,学生对运动处方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认识还不深,在实施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辅导。因此,体育教师能否很好的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敢于大胆运用并推广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了解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目的任务、健身方法、理论知识以及同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锻炼意识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3.谢友辉:探讨体育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方法之关系,福建体育科技,200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