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实践路径,构建音乐生态课堂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   作者:蔡永红
[导读] 本文审视探索当前新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学,提出以和谐、融合、民主、发展等为特征要素的生态课堂
        蔡永红
        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
        【内容摘要】本文审视探索当前新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学,提出以和谐、融合、民主、发展等为特征要素的生态课堂,从环境、内容、方法和评价等实践路径作探究,旨在焕发课堂生命活力,有效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和内在潜能及音乐素养。
【关键词】  生态 生态观 实践路径 音乐生态课堂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课程总目标有这样的表述:“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笔者在参与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中,特别是随着2020年无锡市把音乐学科首次列为中考科目组织标准化考试,带来了近几年初中音乐课堂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怎样教好等一系列问题的不断争议和深入思考。愈来愈感悟到音乐课堂教学应注重回归到真正面向每一位学生,开发其音乐潜能,为其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可现实问题是:笔者所在的学校,有相当多的学生喜欢唱歌,但不喜欢上音乐课;很多学生喜欢追新歌、追当红歌星,可对音乐教材上的很多经典作品不感兴趣……何以解决这些现实矛盾和冲突?笔者认为应引入生态观,构建教学新形态,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方向。对于初中音乐教学来讲,是一种特殊生态,具有独特的生态主体及环境,要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教材、师生、社会之间等多层次协同互动,形成学习知识,习练技能,提升核心素养的生态网,最终实现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对此,应聚焦以下实践路径作实践探索。
        一、音乐生态课堂重在环境和谐
        生态是一个包容性很广的概念,指“生物与环境及共同生活于环境中的各个个体间或种群间的种种关系”。和谐是各要素的最佳组合。犹如一首优美的歌曲,就在于其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等要素的协同。可见,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新生态,应注重环境的回归。这里的环境,不仅仅指物理环境,更是指课堂教学环境、时空、要素等要形成课堂教学的“生态网”,追求的则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生态和谐”,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音乐课堂,达到平衡、统一、亲和、融洽等为特征的课堂环境新生态。教学实践证明:要形成和谐的、艺术化的、自由而富有创造的课堂氛围,是各层面的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优化课堂环境的方式方法很多,每一学科或教师有自己的特点。笔者的做法是:一教室环境艺术化。比如,地面干净整洁,桌椅物品摆放整齐,音乐格言和音乐家图片等点缀其间;二课堂环境前置化。比如,选择与本节课有关的一些课内外的音乐作品,在课前播放,让学生随着优美的乐声踏进音乐教室,而且温故知新,或作为“序曲”,让学生迅速融入音乐作品之中;三教学环境亲和化。比如,转变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组织管理传授者转为学生的引领者、合作者,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特别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没有歧视、没有体罚和斥责,呵护其心灵,尊重其主体地位,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个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尽管不是每一棵种子都会发芽,每一棵树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但音乐教师如果尽可能多的去正确引导,就会引出学生更生动的情感审美体验,就能创造出最佳的“教学场”。
        二、音乐生态课堂重在内容融合
        在信息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说音乐无处不在,正以不同的方式与我们的生活交融。如今,面对或许比音乐教师接触“音乐”还要多的学生,教师对音乐资源“垄断”的地位正渐丧失。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教材内容,喜爱上音乐课呢?这些都需要音乐教师不断调整学生观、教材观和教学观等等,及时转变课堂角色,尝试用“学生音乐生活指导者”的角色,以音乐教材为本这一主线,引入多种艺术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内容,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加以教授。比如,在学唱歌曲时,引导学生或边听或边唱,或将自己的感受用表情和动作等展示,引导学生将自己平时积累的有关知识和情感体验融合到学习歌曲中去;还可以通过演奏加强对歌曲的理解、印象和记忆;再可通过师生互动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并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上网或用其他渠道搜集相关的知识和材料,下节课作集体汇报,帮助学生对这些音乐材料进一步整理和筛选,达到复习巩固和有效提高等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开放融合,更好调动学习兴趣,更易接受和理解教材内容,也更喜欢上音乐课。
        三、音乐生态课堂重在方法民主
         如今五光十色的音乐世界,极易对学生形成诱惑。因而面对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强求必须好好接受课堂所教内容,更不能游离教材去迎合学生的口味。而是要把握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立足“生本”,即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环环有利于主动参与的活动,包括唱奏、欣赏、表现、创编等,从而有效突破重难点,也能收获审美体验和自主学习的快乐。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强烈感受到学生身上的潜能和创造力是不可低估的。比如,让学生分组探究,完成以“美妙的音乐花园”、“音乐与生活”、“音画时尚”等为主题的课外作业,以拓展延伸而达到深化课堂学习。又如,“社会即学校”,让学生走进菜市场,通过听听、学学、记记等方法去寻找现代版的劳动号子,真切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民歌来源于劳动的真谛;学生对时尚很敏感,对当今的流行歌曲情有独钟,适时举行“流行歌曲大擂台”,师生畅谈感受,让学生学会分辨通俗、民歌、美声、原生态等唱法,学会分辨歌曲艺术价值的高低,提高审美修养。让学生在课堂内外感受亲近、探寻音乐的快乐和价值:原来懂与不懂都是收获……。让课堂跳动着生命音符,仿佛听到生命在拔节生长的声音。
        四、音乐生态课堂重在评价发展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可见,以尊重个性、关爱生命为出发点,教师应以教育者特有的良心与责任进行深切的人文关怀。音乐评价应充分体现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音乐课标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等功能。基于此认识,笔者采用以发展原则的评价机制,采用综合性、全方位、多样化等方式方法,关照学生的精神成长,把成长的主动权、发展权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获得成长。这就要在上课时,能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会”的、“能”的和“优”的机会!例如:在课堂上一定要因材施教。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会继续问一些较为深入的问题,比如,“你能唱出这首乐曲的二个主题旋律吗?”、“请你说说这一音乐片段主要用了哪个节奏型?”等等;而对于一般的同学,可以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速度、情绪感受”、“请你为这段曲调创编一个合适的表演动作”等等。
        总之,把教学评价作为一种有效利用和开发课堂生成性资源,给学生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的学习空间,把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的实践体验中,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兴趣,为学生提供感受、欣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①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1年版.
②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43.
③张行涛、郭东岐.生态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J]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