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有疑——数学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   作者:缪燕华
[导读]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缪燕华
        扬中市八桥中心小学 江苏 镇江 212219
        
         
        摘 要:数学核心素养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以“疑”为舟,以“问”为桨的时候,学生就能快乐地畅游“数”海。为此,本文先分析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而后从情境交融、联系生活、抱团学习等几个方面切入,就数学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进行研究。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效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问题意识;小学数学;思维自觉
        学贵有疑,疑引发思,思激发趣,趣诞生美。可以说,疑点处留有空白,谜团中生发悬念。为了填补空白,揭开悬念,学生就会进行主动地思考。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得以锻炼,得以自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此,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就如何有效地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一番浅析。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一)促使学生思维自觉的需要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常常以陈述,甚至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是以引导启发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没有得到有效刺激与发展而变得萎缩。他们养成了不善思考,坐享其成的恶习。对此,教师需要改变灌输的教学方式,并积极地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自觉。须知,疑问引发思考。因此,促使学生思维自觉就需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育。
        (二)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
        如今,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了拓展数学教学宽度,增加数学教学厚度,深化数学教学深度的有效途径。然而,在数学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往往不能把数学核心素养落到实处。究其原因,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若想充分地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到位,那么教师就得积极主动地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策略
        (一)情境交融,使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提问者往往是教师。而学生总是问题的回答者。这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问题的提出者只能是教师吗?其实,除了教师,学生也可以进行问题的设计与制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地把提问的权利让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他们想要提出的问题。如此一来,提问时,学生开动了脑筋;回答时,学生也开动了脑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中,教师先创设了图片情境,并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中的图片,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呢?”于是,学生对大屏幕中的“手提篮、篱笆、楼梯扶手、伸缩门”等图片进行观察,几分钟过后,学生纷纷进行提问。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这些图案都包含了哪种平面图形?”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这些图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还有的学生……其次,教师对学生说:“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下面谁来解答一下呢?”于是,有的学生说:“这些图案都包含了四边形。”教师对学生说:“你说的很好。”紧接着,有学生提问道:“那这种四边形的名称是什么呢?”于是教师引出了平行四边形。此外,教师还创设了动手剪一剪的情境。

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并提出如下问题:在平行四边形上剪一刀,剩下两个图形是什么样子呢?于是,教师让学生带着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投入到动手操作的情境之中。
        (二)联系生活,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的初衷不仅仅是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考试中的试题,还希望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充分地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一切以考试考题为准的做法,应当把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既用于考试,更用于生活。
        例如,在《厘米与米》一课中,教师就把生活教学法与本课结合了起来。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中的《厘米与米》的有关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掌握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等概念。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厘米与米的转化。而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为了使学生把厘米与米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当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家里的餐桌长宽各是多少?家人的身高是多高?于是,为了完成这些生活化的任务,学生回到家后利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这些问题。有的学生利用直尺对家里的餐桌进行了测量,发现餐桌的长度是2米,宽是1米。有的学生利用卷尺对家人的身高进行了测量,并用长度单位进行表示:爸爸身高是182厘米,妈妈身高是169厘米。自己的身高是145厘米。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通过亲自测量物体长度的方式,自行解决了物体有多长的问题,并加深了对厘米与米的认识。
        (三)抱团学习,使学生共同商讨问题
        抱团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载体,集多个单人力量之小而成其大的全新的方法。它具有高效性、共享性、生长性等特点。在抱团学习的过程中,各个小组的成员都齐心协力,心心相印,劲儿往一处使,力儿往一处用,互帮互助,共同商讨探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解决核心问题的意识。
        例如,在《时分秒》一课中,教师就组建了“抱团学习”的模式。几个学生构成一个数学兴趣小组进行数学问题的研讨。不过每组的学生不是随意分配的,而是有讲究的。每个小组的学生既有数学成绩优秀者,又有数学成绩落后者;既有性格开朗的,又有性格内敛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交错搭配,共同组组。其次,教师让各个小组就《时分秒》的重点知识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小组共同商量探讨了如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数学问题。对于钟面上的“格”,小组成员共同探讨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中包含多少个小格?整个钟面有几个小格?”等问题。有的学生说:“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子。”有的学生说:“5个小格子构成一个大格子。”还有的学生说:“整个钟面包含了60个小格子。”对于“较难辨认的时间”这一难点内容,小组成员之间就“接近整时的时间不是整时”这一问题进行共同探讨。有的学生说:“由于时针似乎指着某个数,所以一不注意,就会读错钟表上这样的时间。”有的学生说:“钟面上,时针差不多恰恰指向了9,分针朝向11,这种类型的时间最难认读,很容易读错。这不是9点整,而是8点55。”此外,各个小组还就一秒有多长这一抽象问题以及时分秒间的转换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共同探讨。
        综上所述,只有使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数学学习,才能真正地点燃学生数学思维的火花,才能真正地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自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构建情境交融的课堂,使学生乐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搭建从数学通往生活的桥梁,使学生自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小组力量,组织学生进入数学兴趣小组,进行抱团学习,使学生共同商讨一些核心问题,有效地奏响了“乐于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合作商讨问题”的三部曲,从而有效地培育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使学生打破了惯性思维,实现了思维自觉。
参考文献:
        [1]李志芳.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小学科学,2017(07).
        [2]朱婵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新课程,2017(07).
[3]张兆娥.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08):2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