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智光
江省义乌市夏演小学322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各级学校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小学科学教师要整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依托小学科学教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个基础上,引发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本文以小学科学为例,对其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对策进行几点具体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思维;应用探究
前言:
创新思维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够更好的奠定学生学习基础,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小学科学教师要从小学生认知规律、思维特点出发,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方案,从而达到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目的。
一、科学创新性思维概述
(一)内涵
创新思维包括“创新”和“思维”两个部分,所谓创新,就是更新、创造、改变,创新思维是学生能够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思维与常规思维相对而言,打破常规思维的界限,甚至是反常规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这种新颖、独到的思维能够推动学生创造力与学习能力发展。小学科学中的创新思维则是以问题为中心,结合科学知识进行辐射思考,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启发学生产生各种新的想法,快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二)重要性
第一,创新思维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作为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对小学生个体思维能力能够产生影响和制约,也是创造性活动的开始,缺乏创新思维,学生在进行各类活动与学习时,思维就会被局限,甚至不知道如何入手、怎样思考。而具备了创新思维,学生才能够从新的角度切入去解决问题、研究问题,进而更加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并实现自身创造力的发展。第二,创新思维是成就创新人才的关键。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能够为各行各业注入更多活力,也是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方法的应用探究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习质量
科学其实从某一个方面来说,就是问题的出现,打破,再出现,再打破,在这个过程中为我们人类创造出更好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问题意识,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另一个目的。作为小学科学老师,我们要把科学置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不要停留在教材中,课堂上。要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一种探索、发现、获得,再探索,再发现,再获得的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老师才算是把学生真正地带进学习科学的模式,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科学,产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发现更多的科学知识,运用更多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在学生学习“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还有“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些关于声音的内容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提问,让学生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内容,有意识地去解决疑问,了解声音传播的方式或者途径。我们也可以带着“我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个问题,打开听觉,进行尝试,然后走进内容,找到答案。事实证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手段,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
(二)让学生快乐学习科学,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要充发利用这一点,采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获得知识。
比如,“校园的树木”这节内容,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园不同的树木进行观察,比如,收集不同的树皮、树叶,结合放大镜或者在网络上搜集相应的树叶通过多媒体功能,观察其细微的结构,确定它们的种类,科目。如,叶子的形状、结合、厚度,树皮的硬度、粗细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在观察中收集,并成为确定树木种类、归属的依据等。科学课,要让学生快乐学习,就要在教学中迎合学生的天性,开放性教学,创新教学,就能让学生快乐学习科学,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
(三)基于教材内容,启发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教材是从小学生思维培养的视角进行编制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小学科学教材,整合其中的图片、文字、实验等,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形成是在获得大量事实的基础上的,因此探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途径,探究源于学生自身的认知未知世界的活动,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一个答案,基于此,小学科学教材设计了很多科学活动,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能够更好帮助小学生感受自然、认识世界,也能够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比如,“寻访小动物”这节课,教师先分析教材内容,教材中包括了内容丰富的图片,图片中有小朋友、还有很多小动物,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性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从图片入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你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教材的图片,有的说:“操场上有很多小动物,我也想去看一看,找一找?”,有的说:“大树是小鸟的家”,还有的说:“这么多小动物在一起,可以开一次秋季运动会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提问:“大自然中有这么多小动物,作为人类的我们要怎么做呢?”学生们都纷纷表示要保护小动物,爱护小动物。在教师问题以及图片的引导下,学生们思维非常活跃,教材设置的图片,不仅包括生动的动画形象,而且还有很多提示性文字,学生们根据这些问题,进行独立思维,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得以生成和发展的基础,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总结:
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管是音乐、美术、还是科学、信息技术,总之这些副课,都成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发掘学生潜力和兴趣,促进学生学好语、数、英的关键。 尤其是小学科学内容的丰富性,知识面的广泛性、学习方法的灵活性等,不但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特性,也能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对学习、对生活的热情,从而极大地促进小学科学教学,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永芳.创新思维方法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8):194,189.
[2]袁本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方法设计和实践[J].新课程,2020,(2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