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   作者:刘坤
[导读] 初中生随着成长而逐渐具备了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
        刘坤
        黑龙江省大庆市杜蒙县一心乡中学  166200
        摘要:初中生随着成长而逐渐具备了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然而实际上其心理素质与思想意识发展水平尚有不足,较为缺乏良好明辨是非的能力,由于不学法、不懂法、不会用法而导致的各类悲剧令人叹息。因此在初中生三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渗透与培养是极为必要的。文章立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视角,对具体的培养策略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法制意识;培养策略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逐渐由传统教学向全面立体的综合教学转变。培养初中生的法制意识是发展学生本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要求,对于学生当下的健康、安全成长及今后的长远发展都意义深远。教师必须对培养初中生法制意识引起重视,并努力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提高初中生法制意识。
一、培养初中生法制意识的重要性
        (一)加强自我约束
        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青春期独有的敏感、急躁、易冲动等心理特点,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往往容易由于一时冲动铸成大错。这些都与平日学生自我行为习惯与意识密切相关。培养初中生法制意识,能逐渐矫正平日的不良习惯,发展学生的自我约束与理性思考意识与习惯。在遇见冲突时能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或帮助他人,对自己的非理性冲动行为进行制约,避免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偏离,对其今后人生走上正途、稳健发展意义重大。
        (二)学会明辨是非
        缺乏应有的明辨是非能力是许多初中生偏听偏信导致冲突产生、遭受侵害却不会自我保护等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培养初中生法制意识,能够让其学法、懂法,在生活中做到依法维权、依法办事。在自身或他人的违法行为尚未发生前,就能明辨是非,运用法制意识进行提前判断,从而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悲剧的发生。
        (三)发展社会责任感
        初中生由于处于青春期,再加之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表现出过于自我,缺乏公德心与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法制意识的培养能够增强其公德心与社会责任感,学会为他人考虑,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并在这样的环境中,在法制意识的影响下,初中生的三观也将得到更好的培养。
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初中生法制意识的具体策略
        (一)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意识
        教学是初中生学习与了解法制意识,埋下种子的根本。

教师首先应立足教学本身,设计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对其的渗透,而后才能进一步培养法制意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的教学中,教师可将与学生当下生活状况密切相关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内容,用趣味动画视频的方式呈现,将其中规定的如“监护人不得迫使或允许未成年人结婚或订立婚约”(在一些落后地区时有发生)、“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等与其成长密切相关的内容。不仅能增强学法的趣味性,让其认识到自身作为未成年人所享有的法律规定的权利与应履行的义务,主动了解与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二)在生活中培养法制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意识层面提高对法律的认识,还要学会将其应用到生活中,让其为自身的健康成长、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实际作用。因此教师要由教学引导学生的法制意识向生活进行延伸,从生活中培养法制意识。例如在学习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时,教师可播放《普法剧场》节目中的案例片段,让其认识到法律是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要懂法、会用法,才能避免案例中悲剧的发生。而后,教师还可请学生从主人公的角度陈述个人观后感,通过小组分析与讨论案例来加强对于其中涉及的法律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重视法律、主动学法与用法的意识。
        (三)在实践中践行法制意识
        将课程所学与自身的法制意识应用于实践,是促进学生法制意识与养成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知行合一的必然环节。八年级上册“善用法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法制素养的视角来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发展学生法制意识。让其学会面对侵害时及时适用法律武器维权而不是忍气吞声,助纣为虐或采取极端方式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例如可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见、看见的人们正确使用法律武器成功为其的实例,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强化正确维权意识。而后教师可根据贴近初中生生活的真实案例,如某初三学生因劝架而丧命的新闻,改编成普法剧场。在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前提下请其扮演角色,再现案例情境。学生通过角色代入来亲自体验一把案例过程,对角色的情绪与行为引发共鸣,从而映射到自身,能够点醒学生对自身“无伤大雅”不良行为习惯的深刻反思。教师再后续重视对学生自省与改正的正确引导,不仅能避免同类悲剧的发生,还能让学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成为真正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法公民。
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教师要从教学、生活与实践三方面逐步渗透与培养,让初中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避免当下可能面临的各种侵害,更能够在法制意识深入其心的今后成长中养成依法维权、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健康成长、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蒋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法制意识的培育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0(29):99-100.
[2]徐中声.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