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时代赋予美术教育新使命新担当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   作者:王洪林
[导读] 在新时代下美术教育工作者担当新的使命,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思想的表达和展现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王洪林
        沈阳市铁西区教育研究中心  110024
        摘要:在新时代下美术教育工作者担当新的使命,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思想的表达和展现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与实践良性互动,思者常新、博观约取,探索前行永不止步!
        关键词:美术教育、个性发展、创新意识、想象力

        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常规意义上来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注重使受教育者得到美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教师极尽所能地调动一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激发兴趣为宗旨,通过图片、视频讲解、游戏互动、合作学习、讨论发言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为教学服务,了解美术常识,欣赏美术作品,掌握绘画技巧,竭尽所能以教会学生完成课堂画作成为唯一核定标准,学生们呈现的作品越完善越专业似乎越能证明本课的成功,看似是现代化教学的模样,但距离国家的要求相差甚远,也没有实现美术教育不可替代的自身价值。
        为“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好局,美术教育要融入新视野新格局。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新时代下美术教育工作者新的使命。美术教育所承载的不仅是美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根本宗旨。在新课改如火如荼大刀阔斧的进程中,如何避免广大教师形式主义生搬硬套的教育理念僵硬地指导教学,避免教学中不慎偏离“以生为本”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的课堂教学轨道,追本溯源就必须引起当代美术教师高度重视和审慎的思考,使得课程改革能够深入持续良性地发展。
         一、美术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专业画家,而是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艺术修为和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但是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美术教育现状却是忽视思维研究、创作意图、个性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把教学重心过多放在强调培养专业知识技能,忽视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美术教学理解往往过于片面教条,就艺术欣赏课而言,很多教师投入的精力过重,满堂叙述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尤其是晦涩难懂的抽象艺术,以为这样就能教会学生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而其成果却收效甚微。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连成年人甚至是专业艺术家都搞不懂、说不清的艺术作品评价,一些教师却试图用一节课的时间把自己理解的鉴赏层面与认知统统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们,这是令人咂舌的现代教育的悲剧,殊不知鉴赏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同一幅艺术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心境观看都可能产生不同的体会与感悟。美术课堂就应该摆脱固定思维模式、固定评判标准和评定习惯,成人化与专业化的审视标准不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龄、学情特点。
        儿童的绘画表达都是从涂鸦开始,涂鸦是儿童与世界对话的桥梁,是他们在成长认知中一步步搭建出的精神世界!夸张的概括、思维的重组是他们心灵的记录、情感的表达以及创新意识的形成。成年人戏谑的评判“不像、不准、不好看、没有比例、没有透视关系,没有明暗及冷暖对比”是在否定及扼杀学生的想象力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流水线整体划一的固定标准也不能培养出富有探索精神、有个性有创新活力的艺术人才。
        二、美术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思想表达和展现
        美术教育是人文学科,更注重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勤于思考、积极主动的心灵参与及注重学生思想的表达,使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能充分的展现和释放自己,尽显才能,寓教于乐,其乐无穷。

美术教师职责所在首先应该读懂学生内心,他们作品的呈现是表达个人美好愿景、心境的视觉语言符号和途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智力的发展情况和思维调动的程度。
        义务阶段的美术教学不能只关注学生作业的构图、比例、透视、空间、造型、明暗、冷暖、色调等的画面效果,而忽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挖掘和培养。要了解学生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如何思维,怎样设计的?一堂优质美术课的教学环节设置与学习任务的布置是相辅相成的,关键还在于能否考虑到学生之间的种种差异性,让人人都有机会有个性的“露一手”,而不是只关注对美术有天赋的学生,对其他学生放任不管、敷衍了事的懈怠教学。教师应多注重与学生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与真正的表现意图。有一节关于“船”的美术课,一名学生的画面中就只有蓝蓝的大海和远山,没有船,画的名字却是《未来的军舰》,教师看到后告诉该生回家后把船画上,这就是典型的注重画面效果,忽视创造意识培养的范例。作为教师不能在不了解学生创作意图的时候,直接否定了学生创作的思想和想象的空间,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还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厌学美术课,那么这名学生的画作到底想表达怎样的思想和创作意图呢?原来他画的是我们强大祖国的新型武器装备——隐形军舰,是敌人看不到的,从科学和教学的角度来说,这名学生的画有问题吗?回答是肯定的:有!但是在美术学科中对于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来说,科学的合理与否不是评判他们画作的标准和重点,对于美术教师而言,评价学生作业的时候不能片面的只从画面的效果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是最主要目的,飞扬的思想、大胆的想象才是美术教育的真谛!
        这个教学案例予以我们的思考不仅仅是创造性思维和面向全体的问题,还关系到学生主体、师生关系、学情分析、教学设计、个性培养、尊重学生等教学问题。作为教师永远不要站在教学制高点去评判学生的作品,美术教学是建立在理解、尊重、释放天性的基础上地循循善诱,发现学生成长中的思想状态和心灵上的熠熠闪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裨益、学有所成。
         三、美术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新课标中反复强调:“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是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魄力,创新为美术教育的前行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
        每个学生都有创作的欲望,单纯在美术技法上苦练,按照教材提供的参考图片资料和教师的范画以及指定的内容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照猫画虎的临摹和抄袭,最终会使学生从小就养成照葫芦画瓢不假思索的恶习!长此以往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创作的信心和兴趣。相反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创作,教师在了解学生创作意图后给予适当的甚至是充分的肯定,以此鼓励那些敢想、敢画求异精神鲜明的学生和行为,逐渐扫除学生创作的心理障碍,做到“堂堂有思想,课课是风暴”,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勇于大胆毫无束缚地表达个人独特的想法去画,摆脱惯性认知的束缚,以新奇、独特、罕见、首创的思维去探索,多几个不同的设想,逐一的展开讨论,奇思妙想用之不竭。通过课程层层递进的开展,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学生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个性鲜明的优秀品质,成为独具风格勇于创新的国家未来接班人!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着重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评价,探究过程、创新体验、思想传递、情感表达,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意识都应该成为评价学生学习态度的主要标准,以肯定鼓励为评价原则,倡导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美术学科教育一定是创新先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收获积极的情感价值体验。思者常新、博观约取,路漫漫其修远兮,时代赋予美育教育新的使命,完美永远在远方,我们永远在路上,创新之路,前行不止!




参考文献:
1、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尹少淳、段鹏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创造与心智成长 [M] 【美】 维克多·罗恩菲德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