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传统文化素养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   作者:姚金满
[导读]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历史悠久,是我们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姚金满
        东莞市企石教育管理中心,广东 东莞523000
        摘 要: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历史悠久,是我们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继承、学习、发展、弘扬的文化引领。本文通过活动体验、绘本引入、经典融合三个方面,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认同,从而有效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传统文化素养 传承 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是我们继承、学习、发展、弘扬的文化引领。统编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元素特别多,知识、游戏、故事、活动都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道德与法治老师,我们应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深挖教材内容,将其贯彻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认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尝试绘本引入,加强对传统文化素养认同的深度
        道德与法治教材故事性强,颜色鲜明,就像是一本本内涵丰富、生动有趣的绘本,吸引着孩子的眼球。
        (一)绘本引境
        在教学中引入绘本,通过生动有趣的绘本故事,将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出来,不仅教给孩子知识,更赋予孩子对道理的明解。
        春节是中国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之一。在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快乐过新年》中,笔者抓住教材中多彩的绘本故事向学生渗透和传承传统文化。上课伊始,笔者带领孩子们在新年的歌声中观看新年的庆祝方式,并引导孩子结合自己,讲讲你们家庆祝新年的方式,孩子们各抒己见。当学生畅所欲言的时候,老师引入绘本《过年啦》,和孩子一起阅读,走进这一个节日风情盎然的游乐场。
        (二)绘本补白
        绘本除了图文并茂,还善于引导孩子举一反三,延续学法。我们的教材的留白部分就像绘本中的故事的延伸,善于利用留白部分,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对文化素养的认同。在课本中,就有团圆的四幅绘本材料,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马上与余丽琼的《团圆》绘本进行链接,让学生更深入的明白其中的意义。学生在精美的绘本故事中明白了春节的意义,团圆的意义。利用绘本创设情境,既充实了课堂的资源,又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孩子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对传统文化素养认同的厚度,并实现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认同。
        二、实行经典融合,扩大对传统文化素养认同的广度
        (一)与经典交谈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积淀了底蕴丰厚、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在学习国学文化经典过程中,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五年级上册的《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中,里面就引入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教材里的《论语》。课堂上,笔者和学生一起诵读,节奏分明,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诵中,就好像是和经典在谈话,学生已经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懂得孔子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传统经典著作的基础上, 渗透修身养德、礼仪文化、爱国文化等,使学生在经典传诵中,与经典交谈,丰厚知识积累,提升精神境界,实现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认同。


        (二)与汉字握手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聚形、音、义的统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握手、欣赏这一古老而优美的文字,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中国灿烂文化的种子,使之生根、发芽、开花,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素养认同。
        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向我们介绍了文字的演变。引导学生通过文字与其对应的事物的形象来猜出汉字,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并说说图画的文字有何特点,学生在猜字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趣味,还了解古代人民造字的智慧,自豪感油然而生。又如三年级上册《家庭的记忆》中的“语言文字中的家”这一板块,笔者就以猜字谜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开展了九宫格、十二宫格选字组词游戏等一系列文字活动,让孩子充分与文字握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语言文字上。通过多样化的情境创设,让学生理解、书写语言文字,实现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认同,对德育的潜移默化有了更高的提升。
        (三)与智者相伴
        我国古代人才辈出,他们探究发明、为人处世的故事广为流传。五年级上册《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讲的就是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在课堂上,笔者给学生讲述了张衡、祖冲之的故事,再通过补充资料介绍了东汉时期的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在活动拓展时,教学中的融汇中华名人故事, 深挖其中的德育内涵,大力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一年级下册《请帮我一下吧》,课堂上,教学“我要求助吗”这一环节时,除了教会孩子求助的方法有很多,还要让学生懂得遇到困难不能慌乱,要冷 静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渗透教学,让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智者伴随着孩子们成长,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素养的认同。
        三、增加活动体验,加深对传统文化素养认同的情怀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执行主编高德胜教授认为:回归儿童生活是课程与教材的基本理念。在教学的时候,适当地选取课文中一个个教育板块,通过课堂中与孩子的活动体验,让孩子在体验中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认同。
        例如:三年级上册《家庭的记忆》中传统节日中的“家”这一板块,在上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年夜饭的照片,画一画你最喜欢的一道菜,为课堂的活动体验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笔者通过在一道道菜,让学生了解了年夜饭的菜品表达着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对家人的祝福。
        一张照片、一幅画,就像一根纽带,把生活和课堂连接起来,没有说教,不用强调,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娓娓道来,在活动体验中,深刻地感染了传统文化,提升对传统文化素养认同的热度,实现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认同。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勤思善学的道德与法治老师必会用好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的课堂中代代传承,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现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认同。

        【参考文献】
[1]李亚莉, 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学习与学业评价策略[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8
[2]陈宝贵,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教育实践与研究[J].2018年0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