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英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艺术幼儿园 213100
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自由、自主的活动,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轻松愉快、没有心理压力,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伙伴,并能按自己的学习方式、速度去操作实践,对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纲要》在科学的内容与要求中提到:“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中更注重幼儿自信心、独立性、责任感、坚持性等情感态度的培养,变幼儿“学会”为幼儿“会学”,关注其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区域活动中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活动,让自己充分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而有意义、有趣而又符合幼儿能力发展的材料。即要考虑到材料的趣味性,又要适合幼儿的发展。
一、合理投放游戏材料
主题性区域投放材料:
结合主题的开展投放相关材料。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我根据主题活动内容,科学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材料,使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互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重温了集体活动的知识,使原有的经验在自主游戏中获得提升。
在语言区:投放本周语言活动的故事图片、幼儿用书、头饰,手偶等;在美工区投放糖纸。在《甜甜蜜蜜》的主题中,各种各样的糖吸引了幼儿的视线。在美工区,糖纸成了主要的材料,大家拿着比大小、拿它来“包糖”、拿它来贴画…孩子们在活动中继续探索着,发现着。从中感受着糖纸带来的乐趣。
公共区域投放材料:
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层次性和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每一个孩子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投放材料我仔细观察、分析了我班孩子的情况,力求寻找一些适合他们的游戏材料,既要贴近生活又要有趣,尽可能地考虑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程度。随着主题地开展不断对原有材料进行添加或更换。适时增强材料对幼儿的挑战。
在生活区投放——豆子。对于能力较弱的孩子,我提供了一些豆子、勺子和碗,请他们将豆子舀进小碗中,要求相对较低;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我提供了豆子、勺子和玻璃瓶,要求将豆子舀进玻璃瓶中,难度又有所提高:对于能力更强的孩子我提供了豆子、筷子和碗,要求将豆子夹入碗中或再增加难度可以用筷子将豆子夹人瓶中。这样,区域的材料给孩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在简单有趣的游戏中逐渐提高动手能力与动脑思考能力。
在数学区投放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纽扣。本来设想是请幼儿按颜色或形状进行分类和数数。但我发现他们玩的兴趣不高,我就又投放了几根绳子、几张小动物的衣服图片,和一些简单排列纽扣的卡片,这样,这个区域又热闹了,有些孩子喜欢把纽扣串起来当项链、手链;有些孩子喜欢给小动物贴上纽扣;而有些能力较强的孩子则喜欢排序,有了选择和挑战,这个区域也就更吸引他们,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二、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
”“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在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规程》所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的最有效的措施。
孩子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大胆探索,创造性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在开展小班区域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创设宽松、自主、愉悦的游戏环境,提供多层次、多玩法的活动材料,并把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使孩子们在主题探索中交流、在自主中发展、在操作中发现、在区域游戏中表现自我
三、发挥教师的指导性
在区域材料投放到位之后,老师该如何指导?如何让这些材料到每个孩子的手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如何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孩子的能力有进一步地提高呢?我想,这正是下一步急需解决的问题。
(1) 观察、记录、适时参与、介入
当幼儿在活动时,老师作为观察者。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能激发幼儿游戏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材料的数量是否充足。重点观察幼儿的活动、探索情况。如,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理解幼儿不同行为的合理性,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游戏环境。以观察、鼓励为主,当孩子在活动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老师应当适时介入,对孩子指导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老师作为一个共同参与者,与幼儿共同商讨对策,鼓励、引导幼儿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使区角活动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活动。
(2)活动的评价,提升经验
在每次的区域活动中,老师及时地给予评价,是提升孩子经验的重要环节。“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但这一作用却未必一定会把教育推向理想的方向。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评价理念、评价目的以及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都影响着评价对教育的导向。”而区域活动的评价,对孩子的活动实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活动的目标在于发展个性,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引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要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和智慧,对幼儿的讨论和交流起到引领、支持、整理、提升的核心作用。应该能有效引发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区域活动强调了“以人为本”的学习原则,重视幼儿个性的发展,重视和研究的是幼儿探索学习的方式,从而通过不但改进方法,使活动更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每个幼儿提供发展潜能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超越,获得新发展。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如何“授渔”是我们一直以来探索的教与学的方式。因此,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开发每个孩子的智能,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区域活动的创设和指导是一项创新工作,教师如果要让幼儿在活动中成长,就必须随时关注孩子,在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后,去创设更好、更贴近孩子的区域活动和教育内容,并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材料和指导,让孩子在不断探索、实践中获得经验,再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童心世界。
要想使区域活动更富有个性化,更有利于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在今后的组织活动中我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充分挖掘每个活动的教育功能,努力寻找课程赋予孩子发展的意义。我想只有不断地积累好的经验并积极运用,我们的区域活动才会熠熠生辉,才更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活动区的创设、利用与活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