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鼓,一双手,敲出心灵的节奏——课例分析:小班非洲鼓《欢乐的开幕式》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   作者:郑婧
[导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应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
        郑  婧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艺术幼儿园  21310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应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音乐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还能使幼儿在艺术教育中获得美丽的熏陶。小班非洲鼓《欢乐的开幕式》是一节生动有趣的非洲鼓课程,以非洲鼓为主,将鼓声融入课堂,它让我耳目一新,原来非洲鼓可以让孩子们这样“玩”。整个活动不仅具有很强的情境性,还有听觉的冲击。分析这个活动的精彩之处,解析这个活动的意义,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学习和思考。
        一、融入打击乐器,培养幼儿音乐素养。
        幼儿教学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于激趣、创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促进幼儿学习的原动力不是老师,而是幼儿对学习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学习的材料有较强的内部动力驱使,就会积极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获得我们需要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因势利导。
        1.听辨音色,匹配角色。
        本次活动,顾老师利用大鼓、舞狮鼓的不同鼓声以及鼓的不同位置敲击出的声音创造了“森林运动会开幕式”的情境,引导幼儿仔细倾听鼓声的不同,大胆发挥想象,猜测是哪位小动物入场,不仅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在不知不觉间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2.分辨角色,感知乐曲。
    活动中,顾老师循序渐进,让幼儿感知乐曲,分辨小动物的出场顺序。在这里最值得欣赏的是,顾老师在每个小动物出场前都会用“一起变小兔,小兔来啦”、“一起变小熊,小熊来啦”、“一起变大象,大象来啦”这样形象的语言伴随着不同的鼓声,引导幼儿小动物要出场了,从而熟悉乐曲的旋律。
        二、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音乐。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语言不仅只是有声的口头语言,而且还包括了无声的肢体语言。在音乐活动中将肢体语言运用得巧妙、得当,既能有效地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又能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还能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化抽象教学为直观教学,从而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合理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顾老师的课堂中,让我感受到了整个课堂是属于孩子的,不是单纯的孩子拍打非洲鼓,她给予了孩子很大的创作空间,让幼儿自由探索,加入了丰富的肢体语言。
        1.模仿小动物出场
        在听辨音色的环节中,顾老师引导孩子用双手模仿小动物的特征,在腿上变小兔子的耳朵、拳头变小熊、手掌变大象,进行XX X的节奏练习,孩子们的兴趣特别强烈,整个课堂非常的灵动有趣。
        2.创编“加油”动作
        音乐活动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载体,所以在培养幼儿创新的同时可积极运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除了简单的手部动作,顾老师还将“啦啦队”带入了课堂,更加符合“开幕式”的场景。活动中,幼儿主要拍打非洲鼓节奏X X X,并在其中加入“加油”的节奏X X,并创编“加油”的动作。非洲鼓的加入,肢体语言的加入以及孩子加油的呐喊声,大大调动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开幕式”的氛围更加的热闹。可见,肢体语言对培养幼儿感受和表现音乐美的兴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巧妙运用图谱,明确角色及演奏顺序。
        张焕庭在《教育辞典》中提出,图谱一般又称为图符、图示、挂图,是教学中用以显示所学事物或过程的形象的图画,是直观教具的一种。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图谱是用以显示音乐结构、音乐内容的图画或结构模型图。图学论者哈拉里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图谱可以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有形的符号、色彩等,利于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理解和记忆。
        四、幼儿有效合作,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艺术活动的教育应培养幼儿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会,乐意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应该要促进儿童与他人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相互理解、交往与合作。
1.有效利用座位摆放。


课堂中幼儿座位的摆放是一个“马蹄形”,看得出顾老师经过了深思熟虑,在分组演奏环节中,就显示出了座位摆放的意义。“马蹄形”分成三组,也在无形间将课堂上的小兔、小熊、大象融入了进去,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与课堂内容息息相关。
        2.分组完整表现乐曲。
        顾老师摆脱了以往教师高控的教学形式转变成幼儿自由探索的活动形式。在幼儿自主选择小动物角色、创编加油动作的环节中巧妙利用“马蹄形”,将幼儿分成了三组。在合作演奏中,最大的亮点是,顾老师在每组幼儿中选择了一个能力较强的孩子作为代表,带领其他幼儿进行演奏顾老师扮演啦啦队队长,在她的指挥下,三组幼儿完美的进行了乐曲的三段演奏。
        这是我园教师第一次尝试非洲鼓音乐课程,顾老师在不断地探索中,寻找最适合小班幼儿的教学方法。活动中她以“运动会开幕式”的情节贯穿于整个课堂。由开始的“动物们入场”引导幼儿熟悉乐曲旋律;接着非洲鼓的介入,将整个开幕式推向活动的高潮。为了在活动中充分挖掘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借助了有形象性特点的教学图谱,再次引导幼儿自主表现音乐节奏并尝试创编“加油”的动作。最后,幼儿在层层深入的开幕式情节中体验非洲鼓音乐活动带来的趣味性。
        “自古成功在尝试。不尝试永远都不会成功。勇敢的尝试是成功的一半。”顾老师的这节课为我园的非洲鼓音乐课程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值得学习与分享的音乐活动,令人回味无穷。
        
附教案:小班非洲鼓《欢乐的开幕式》
武进区刘海粟艺术幼儿园  顾老师
活动目标:
    1.借助开幕式的情节,熟悉乐曲旋律和节奏。
        2.运用非洲鼓表现节奏xx x,并初步尝试创编“加油”的动作。
        3.大胆表现整首乐曲,感受非洲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学会拿、放非洲鼓;对xx x的节奏型有接触。
        物质材料准备:非洲鼓人手一只;大鼓一个;舞狮鼓一个;演奏图谱;音乐素材《We Will Rock You》。
活动过程:
一、听辨音色,匹配角色。
    “今天是森林运动会的开幕式,在这开幕式上会有三位运动小健将要入场,听!第一位入场的是谁?”
        二、借助肢体,掌握节奏XX X和X X。
        1.分辨角色,感知乐曲。
        “听一听!小兔是怎样进场的?你们愿意学小兔一起进场吗?”
        “接着听!小熊是怎样进场的?我们一起来学小熊进场呢?”
        “最后听!大象是怎样进场的?我们一起来学大象进场呢?”
        2.呐喊口号,掌握节奏X X。
        “瞧,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嘛?我们也来为小动物们加油好吗?”
        三、借助图谱,拍打非洲鼓并创编“加油”的动作。
        1.结合图谱,拍打非洲鼓。
“小动物们运动会开幕式真是热闹非凡,有个新朋友也想加入我们的开幕式,是谁呀?”
“我的图谱上有些什么呢?谁能看着这些图谱将节奏打出来呢?”
“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吧!”
        2.自主创编,完整演奏。
        “拉拉队在加油的时候,除了可以呐喊,还可以做哪些有力量的动作为动物们加加油吗?”
        四、分组演奏,完整表现乐曲。
        “动物运动会的开幕式就快要结束了,让我们拉拉队最后为小动物们加加油,希望它们能在运动会上取的好成绩。大家准备好了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