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
摘要: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先生曾在谈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提出用“还原法”来分析、解读每一篇作品的方法,这一方法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使学生比较轻松的理解和掌握字、词、句、段、篇及解释,而且还能读懂作者和人物,读懂他们内在的精神和情感,从而达到了应有的阅读教学目的。
关键词:还原法 阅读教学 审美 理性逻辑 情感逻辑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不断变革和探索,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阅读教学,呼唤学生对文本的细读。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慢读、细品、深思,指导他们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并根据积累转化为师生间有针对性的、有深度的“课堂对话”。笔者在近年的阅读教学中,尝试引入著名学者孙绍振教授的“还原法”,收到明显效果。下面,本文就“还原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感受。
一、孙绍振教授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原法”
孙绍振教授认为,所谓“还原法”,就是“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根据艺术意象所提供的线索,把原生态的、未经加工的形态想象提炼出来,然后将之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从比较中找到差异,揭示出矛盾,从而进行文本分析,探寻文本的魅力与秘密”的方法。主要包括六个方面:艺术感觉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审美价值的还原、历史的还原、流派的还原、风格的还原”。“还原法”是一种把可操作性的系统化视为最高目标,把具体分析落实于文本分析的系统工程。
二、运用“还原法”进行阅读教学,符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明确提出以下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还原法”,是对以上要求最好的践行。“还原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质疑入手,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赏读,并且与文本进行个性化的交流。这些环节,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符合新课标“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的要求。
三、运用“还原法”,和学生一起解读文本、探究作者
孙教授认为,以往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作品分析上,但以往那些不费思量、按部就班的“几步法”,其分析的有效性却令人悲观。原因在于,第一,流行的文学和语言学的观念,在根本上是落伍的,远远落在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成就之后;第二,方法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实际上是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造成大量的庸人自扰。第三,解读文本的目的不仅在于深刻的分析,更在于发现和创造,这不是机械的程序或者步骤可以实现的。
目前的关键在于把哲学的分析方法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分析的对象是矛盾和差异,如果连矛盾都没有,还谈什么分析呢?还原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揭示矛盾,然后才是如何进行分析。我们将孙绍振教授的“还原法”灵活的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揭示矛盾、找出差异、层层分析,来解读不同的文本。
这些想法具体落实到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一)“还原”艺术感觉,让学生领悟文学魅力
借助形象世界里的内容,还原出艺术形象的原生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而且可探知作者感知世界里的内容。比如我在带领学生解读李清照词《武陵春》时,对于词的最后一句话“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打破原先的预设,不是单刀直入地强调词句中的夸张修辞,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一只小船的运载能力有多少?”结果,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无一人回答说一只小船载得动人们的多少愁绪。接着,我又发问——“李清照的愁会超过一只小船的运载能力吗?你们平时有类似的体会吗?”接着,学生们纷纷调动平时的生活体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我发愁时,会感觉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我背起身边的同学时,却感觉不那么痛苦。因此,愁绪有时会很重,重到让人无法承受,重到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可以承载的了。不难推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李清照的愁绪统治着她整个人,所以一只小船都无法承载她那无边无尽的愁绪和痛苦。”通过这次课堂教学互动,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他们无形之中,完成了艺术感觉的“还原”,找到了“愁”这种抽象情绪与现实生活中一只小船运载能力的矛盾,从而还原出作者李清照那透过夸张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无边无尽的愁绪。
通过以上教学尝试,学生们在不自觉中,运用了还原法与作者进行阅读对话,将陌生的艺术语言还原成熟悉的、可知可感的生活语言,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激活了他们的想象思维和推理能力,使他们在思索问题时进入深层次的思维状态,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产生文本艺术的阅读愉悦。
(二)“还原”理性逻辑,让学生收获审美体验
不经过逻辑还原,就不能揭示情感逻辑和理性逻辑的矛盾。只有把经过主观情感或智能变异而形成的情感逻辑还原为客观、冷静的理性逻辑,并加以分析,找出矛盾和荒谬的地方,这样才能反过来体会作品的深刻意义。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笔者尝试让学生用理性的逻辑,还原出生活原貌,从而寻找出艺术呈现与生活原貌的差距与矛盾,挖掘出作品的独特表现力。
例如,在编写散文《那树》的教案时,遇到这么一句话:“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很明显,这段话不符合理性逻辑,树的叶子怎么可能在台风中不掉落?为了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作者的情感逻辑,笔者在课上首先让学生描绘台风过境后的景象,完成一个回归理性逻辑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大风肆虐后,世间万物面目全非。接着笔者让学生找到文中那句不符合理性逻辑的句子,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在台风中不可能出现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的树。因此,从这个矛盾出发,笔者与学生逐渐挖掘其中的深意,原来作者其实是运用看似荒谬的情感逻辑,让这棵树成为生命界蔑视和抗击大风的榜样。因此,哪怕遇上台风,大树也仿佛拥有了神力,御烈风而一叶未掉。学生们就这样渐渐地同作者站到一起,相信有这么一棵老树,它身上有着动人心魄、发人深思的特质:坚强、无私。从而完成了与作者之间深层的对话,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学会了在老师的指引下,还原理性逻辑,其效果显而易见。首先,还原理性逻辑,在“化荒谬为正常”的解读过程中,发展了理解和自我建构的能力;其次,还原理性逻辑,借助对悖谬逻辑的揭示进入作品的隐蔽地带,让学生不受其表面所承载的浅显之意所蒙蔽;第三,还原理性逻辑,帮助学生更好地揭示出作品文字背后隐含的信息,发展了思维,从而最终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总之,“还原法”操作性极强,它既能帮助教师和学生轻松地揭示作者精心设置的矛盾,并通过分析,化解这些矛盾,又能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感情和意趣的过程。它既可以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收获审美体验,又能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学习气氛,拓宽对课文文本的分析思路,使师生共同跨越阅读、理解掌握文本的障碍,使学生从文本中读出生活读出自己,真正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参考文献:
[1]美国教育哲学家J.S.布鲁巴克 《现代教育哲学》[M]
[2]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2012版)
[4]“还原法”与中学语文阅读鉴赏教学 ——兼与孙绍振先生商榷[Z] 福建晋江养正中学 云外一声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