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学情调查分析报告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2期   作者:于立杰 冯银江
[导读]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主体属于必修课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
        于立杰 冯银江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主体属于必修课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语文。通过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本单元主体内容体裁指向均为新闻这种实用性文体,从题材来讲,均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这一道理。相对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和体验,本单元内容的外延比较大,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情,我设计了一份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级高一年级学生,本次发放问卷1400,共计收回有效问卷1333份。根据问卷收回情况,整合数据,具体情况如下:

        基于以上内容,分析如下:
    1.学生现状
        (1)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认知基础。
        在“你觉得劳动教育重要吗”和“你觉得高中阶段有必要进行劳动教育吗”这两个问题上,认为“重要”和“必要”的同学超过80%;在“你怎样看待劳动对学习的影响”这个问题上,约55%的同学认为“对学习有益”,认为“耽误学习”的只有5.93%;在“如果你的妈妈是保洁员,你愿意把她介绍给你的同学吗”这个问题上,72.99%的同学是愿意的。暂且不论是这是外在的影响还是内在的认知,对于“劳动”,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认知基础的。
        (2)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渴求呈现出多元状态。
        在“你觉得对你的未来生活最有意义的篇章是”和“你认为哪一篇最有必要学习”这两个问题上,虽然有差异,但学生的选择呈现分散状态,四篇文章占比相对其他问题,还是相对均衡,所以无论是出于文体需求还是内容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渴求呈现出一个多元的状态,这也应该是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自己个性化需求的一种表现。
        (3)从学习兴趣来讲,学生普遍喜欢文学性较强的文本。
        在“你最不喜欢的文章是哪一篇”这个问题上,四篇文章中《“探界者”钟扬》学生选择的比例最高48.24%,而“你最喜欢学的是哪一篇”这两个问题上,选择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只有8.33%。因此,与文学类文本相比较,学生对实用类文本的兴趣不浓。
        (4)从阅读方式来看,在内容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学生更喜欢形象直观、简便快捷的方式。
        在“了解一个人物有两种方式,在内容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看视频介绍和阅读纸媒文字的人物通讯,你会选择哪一种”这个问题中学生选择“视频介绍”的占67.52%。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时代相关,学生的阅读方式更加多元,但视觉冲击力强、形象直观的方式还是比较受欢迎,尤其是实用类的信息。
        (5)学生对于与本单元内容相关时代内容知之甚少,与文本距离大。
        在“你对中国曾经经历的‘饥饿’状况了解吗”和“你对计划经济时代‘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了解多吗”这两个问题上学生大多数只是了解一点点,了解是认知的基础,没有了解,就难以产生对相应内容的认知,所以学生与本单元中的《喜看稻菽千重浪》和《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两篇文章的距离比较大,再比如《诗经?芣苢》和《插秧歌》中的劳动过程和日常劳动场景,学生阅读起来是会有隔阂感的。
        (6)学生对文本主题“劳动”的体验缺失,内涵理解不深刻。
        在“你认为你对‘劳动’的内涵的理解程度如何”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同学停留在“一般理解”的程度上。在“你经常做家务劳动吗”这个问题中,经常做家务劳动的同学只占21.98%,家务劳动只是劳动体验中的一部分,更不用说其他的劳动了,加之现代中学生的学习现状,日常学习时间几乎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即便有劳动的愿望,恐怕很难做到。
        2.分析总结
        结合教材进一步分析总结,有以下几点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
        (1)了解少。学生对通讯、新闻评论等相关的文体知识和写作知识了解少,这也是学生社会参与度低的一种表现,媒介素养有待提升;对特殊时代的背景了解少,与文本的隔阂影响对文本真切理解。
        (2)体验少。对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饥饿”“劳动”的体验没有或很少,很多内容只是在“知道”层面,很难领会文本中与之相关的深层次的内涵。
        (3)矛盾性。学生能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但又不能很好地参与其中;其次学生能感知到本单元实用类文本有其价值意义,但兴趣又不在此。
        3.解决办法
        (1)构建学习情境
        因为学生对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饥饿”“劳动”的体验没有或很少,难以领会文本内涵,因此,如果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能够联系生活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走入文本,从而让学生与文本内容产生共情,这样就比较容易达成教学目标。
        (2)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改变讲读的方式,以实践性为原则,凸显学生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发现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本单元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熟悉不同的劳动场景,走进不同的劳动领域,感知更多的理念和智慧,相信会比讲读的方式更能让学生入情入心。
        (3)倡导多元学习方式
        基于本单元的文本特点和学习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听读结合、视频学习的融入等方式都可以进入课堂,尊重学生真是的阅读体验,尊重现实多元阅读方式的时代背景,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