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曼菁
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大学提供的公共课程,在提高大学生汉语的表达能力和基础文化素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的大学并未认真对待的现实也迫使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国大学的教学目标应集中在发展学生的文化创新上;中国大学课程应该是“有趣”,“实用”的;中国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基本的意识和使命感;应该是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性,并营造互动的、积极的、融洽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中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时代有效的方法;途径
大学语文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为开设的必修文化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1990年至今教育部颁布了一项政策,以巩固和提高大学语文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要求合格的大学“为大学生提供大学中文课程”。“十一五”文化框架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所有大学生提供汉语课程并为其提供便利”。该文化框架进一步加强了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关注。根据相关政策,大学语文必将迅速发展且前景广阔。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大学的教学目标
简而言之,语文是一门基础的课程。但是语言是工具性和人类性的统一体,其内容不仅包括语言以及在听、说、读、写中的语言表达,还包括文化政治思想,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它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语言教学包含以上内容,但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重点。在六个月或一年之内,教师应该对大学语文应达到的学习计划目标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教师不能期望大学语文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太多可量化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应该在传授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确定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的应用这些知识,获得更佳的课堂体验和情感体验。具体而言,这包括以下两个主要方面:首先,提高对大学语文学习的认识,促进语言文化的反思和文化创新;其次,教育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意味着教育必须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进行,教育方法的转变意味着教育的形式旨在满足社会需求。
二、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1.明确课程布局,重新设计和完善教材
大学语文是在中学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成就的核心课程之一。教科书的主要功能是传达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提供基础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教材应选择具有高尚情操和爱国思想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鼓励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课文的选择还应考虑作品的美学特征。中国古典文学的内容广泛而深刻,古典著作常常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导内容。然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时代特征意味着他们不仅必须继承当地的文化传统,而且还必须了解更丰富的文学世界,通过了解更多的文学知识去充盈自身的世界。因此,课文的选择应考虑到本国和外国文学的选择,同时根据环境可以补充一些优秀的地区文学作品。例如,当代北京风格的小说可以在北京高校的教科书中介绍,张爱玲的作品可以在上海的教科书中添加;来自湘西,陕西等地的作家和作品也可能会显示在与他们所在地区相对应的大学教科书中。古代和当代文学信息量的增加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丰富的地理知识和人文主义内涵,让学生们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去更加有效率的学习语文知识,产生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尝试新的风格,新的风格可以让学生们接触更多的知识,有很多的情感体会,也会让他们对语文充满兴趣。例如,使用古典风格和文学历史的风格,或选择注重美学并树立人文精神的风格;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社交生活入手,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并将其用作工作与社交生活结合起来的一种汇编风格。简而言之,大学语文课本不应完全相同,单一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阻碍,课本内容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的讲授也应该是充满趣味的。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鼓励学生的认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一本优秀的中文大学教科书,不仅要帮助而且要强调人文与美学的统一,还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让他们的思维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发展,进一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2.在教学方法上,中国高等院校应不断创新
一份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表明,13%的学生认为现有的教学方法是可以接受的,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方法不灵活但习惯了,42%的学生认为坚持改革这些现实表明,当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缺点:学生不再对普通的教师教学感到满意,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这种意识的制约。
这种现状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因为学生的需求应该是教师重点关注的。但是,我认为,改革不是前进的必然步骤,改革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考虑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课堂的有效性,必须在现有框架内逐步进行,没有遵循现有框架的改革不能发挥出改革的实际效用,只有在现有教学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科技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其弊端,但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仍具有很多优点,不可能完全放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将传统教学方法和新颖的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让大学语文课堂更加的生动和活泼。让学生们更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日常实践中,教师可以使用一种方法作为基础,还可以使用几种方法作为教学的辅助(或几种方法的组合)。我在教学《哈姆雷特》(节选)中使用了多种方法,例如研究性学习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本课是莎士比亚悲剧的杰作。作品的年龄和国家与学生相距甚远,作品的内容和人物的个性更加复杂,这就需要教师仔细做好课前准备,以便学生们更易理解文章的内容并灵活使用其中的语言表达方法。所以教师需要对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并向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让学生们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从中获得感悟和思考,让他们感受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另外,这部作品是一部戏剧,有许多角色和惊人的语言表达,适合学生自己学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作了以下安排:首先,利用多媒体复制经典电影《哈姆雷特》的片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并帮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让他们和情境中的人物交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简要介绍了剧情和作品背景,学生们按剧本分组学习并进行排练表演,表演能够让学生对本堂课的记忆更加的深刻,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莎士比亚所表达的情感。可以让他们选择一个小组在教室中进行表演,学生们表演完后,教师发表评论。教师的评论能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表演,看到表演中的优点并改正其中的不足。最后,教师详细解释了他的角色形象,并介绍了哈姆雷特(Hamlet)的经典对话《生存还是毁灭》。事实证明,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能够通过这种崭新的教学方法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全班气氛十分活跃,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3.教学评估改革
教学评估是一条通用的教学链,评教学评估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教师的评估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评估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语文的信心,评估在总结学生学习的特点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评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去不断的更新已有的知识体系,改正不良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根据教育转型的现状,人才评价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需要对“大学语文”的教学评估进行适当的改革,教学评估需要创新,教师应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估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 进行更加有效率的语文教学。教师尤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要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因为每位学生的理解技能和认知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不能一概而论,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和表达,给予他们足够的表达时间和空间。其次,需要评估具有积极和正面情绪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认为学习过程很重要,纵向比较被视为观察的视角,重点是评估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认知进步,以及对个人学生发展的关注。教师要相应地评估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以鼓励学生去学习,使他们获得语文学习的动力。最后,教师要做好反思和教学工作,发现以前教学的不足和弱点,并创建一种新的有效教学形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在教育转型方面,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也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大学语文教师应以学习为导向,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教育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对现有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创新和变革,促进改革意识与“大学语文”学习的有机融合,促进改革进程的良好发展和“大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不断提高,让学生们对大学语文产生兴趣,从根本上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
简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必要的,是大势所趋。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并不意味着单方面的改革,而是多方面的,需要从多角度去考虑。大学语文不仅需要改革体制,还要去更新课程,更新中国高校的教学方法和观念。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新内容、新思想和新方法。与时代背景相对应,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让他们意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并使大学语文成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素养的真正重要课程。
参考文献:
[1]李琦.基于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浅析《四方食事》蕴含的人生态度[J].名作欣赏,2020(36):127-128.
[2]解强.大学语文教学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对策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23):236.
[3]刘新.人文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23):260-261.
[4]徐光淼,李建明.大学语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20,35(04):18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