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
茂名市电白区霞洞中学 广东省茂名市 525427
摘要:初中语文难度更深,范围更广,对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提升其文学素养和思想境界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存在很多局限性,限制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为此,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就要认真分析课程特点,考虑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和困境,据此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农村;效率
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相对贫瘠,教学理念比较落后,这些因素限制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作为教师,要把握住这一契机,积极吸收新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创新教学形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农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语文教学中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
1.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初中生虽然思想较为成熟,但其学习态度仍然受课堂氛围的影响。如果课堂氛围比较严肃、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便大大降低,很难主动展开思考和探究,也不愿回应老师的问题。反之,在活泼的氛围中,他们能够踊跃参与课堂活动,积极表现自己,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是否体现生本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而展开,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状态和感受,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方针,这是生本理念的基本内容。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能否深入贯彻这一理念,决定着学生能否适应课堂学习,能否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从而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收尾环节是否有效
初中语文课堂知识密度更大,文章思想性更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所以在课堂的收尾环节,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拓展,让学生回顾课上所学内容,并对课文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学习内容。所以说,课堂收尾环节是否有效,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二、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由于教师安于现状,缺乏求新求变的意识,导致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单调乏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一些教师惯于采取灌输式教学法,侵占了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并使其形成消极懒怠的学习态度,这进一步导致语文课堂氛围沉闷枯燥,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并且,农村家庭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很多学生并没有条件成长在文化气息浓郁的环境中,其知识视野比较狭隘,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且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所以在课堂上,农村学生表现不佳,他们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容易失去信心和热情,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效率自然难以提升。
三、提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1.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动力
情境就是一种氛围。所谓情境创设,就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等手段,构建具有形象主体以及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场景,目的是营造一种生动有趣的氛围,让学生在氛围的感染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和问题的理解。所以,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不妨根据课文内容,引入学生喜爱的元素,创设生活、故事、游戏等趣味情境。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介绍鲁迅的短片,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主要成就,同时构建精彩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力。在短片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分享自己对鲁迅的认识。然后,教师可以描述如下情境:“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最珍贵的回忆,那么坚毅、严谨的鲁迅先生会有一个怎样的童年?他是否跟我们一样活泼淘气?”这时,学生会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心,进而主动展开阅读,从而为高质量课堂的构建打开良好开端。
2.课堂适当留白,予以思考空间
生本理念在农村学校的落实不是十分理想。就以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很多教师总是说的太多、讲的太满,好比给学生展开一幅色彩饱和画卷,学生只能处于目不暇接的状态,基本没有思考和探究的余地。这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会培养学生的惰性。为此,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适当留白,也就是通过适当的停顿和提问,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这样才能强调学生的重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度理解。
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一课时,针对第一自然段,笔者先为学生示范朗诵,然后稍作停顿,并提出问题:“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待学生提炼出其中的主要信息后,笔者让学生思考:“鲁迅在段末说‘实在标致极了’是什么意思?”有学生答道:“鲁迅是在夸奖这些清国留学生打扮得十分漂亮。”笔者不置可否,而是将最后一句重新读一遍,尽量凸显嘲讽的语气,之后又有学生做出分析:“鲁迅表面上是赞赏,实际上是嘲讽,讽刺这些留学生在国家危难之际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可见,通过适当留白,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加强任务驱动,凸显主体地位
农村初中教学基本保持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它强调的是师本理念,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老师的步伐,自身的能力和个性无法得到施展。并且,农村学生本就学习能力不强,且缺乏自信,所以教师要对症下药,多给学生提供锻炼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因此,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课堂探究任务移交给学生。从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背影》一课时,鉴于这篇文章比较简单,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本节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而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任务:
(1)熟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并根据自己的体验说一说这篇文章的风格特点;
(2)全文共写到父亲的几次背影?哪一次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3)找出刻画父亲背影的段落,分析作者采取了哪些描写方法……
在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各组派出代表来呈现学习成果,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补充、指正,教师则予以评价,评价时要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保证课堂效率,还能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逐渐提升学生的自信。
4.注重拓展总结,完善学习成果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但是初中语文课文篇幅较长,难度较深,且涉及的文化领域更加广泛,这导致语文课堂知识密度较大。但是,农村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在课堂上,他们不够从容,往往顾此失彼,在课下又疏于复习,缺乏知识拓展的意识,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作为农村语文教师,要格外注重课堂的收尾环节,要带领学生总结知识、拓展问题,从而完善学生的学习成果。
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一课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提示下主动归纳知识点。比如:①文中的哪些字、词在文言文中通常有多种含义?②“去”、“小生”、“佁然”这些词在古代和现代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总结本文中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现象。在归纳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比如,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柳宗元借这篇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和志趣。之后,也可以给学生推荐柳宗元同一时期的其他文章,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课上所学内容,并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拓展学习的意识。
总之,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情感需求,努力构建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中学),2019(10):20.
[2]张玲玲.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J].新课程(中),2019(03):197.
[3]黄国羡.如何提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J].语文天地,2018(29):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