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雪芳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幼儿园 215100
幼儿园教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生活实践中初步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培养他们基本的生活能力。《纲要》总则第五条也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从生活中开始的,不要小看每天周而复始的“吃、喝、拉、撒、睡”。对于成长中的小班幼儿来讲,正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课堂。当小班孩子走进幼儿园,他们面对的是新环境、新面孔、新生活 、新要求。在从零开始的集体生活中,无论是来园、进餐、喝水、还是入厕、午睡等等,这些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讲处处是挑战。我们不仅要细心、耐心、精心的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愉快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要充分挖掘幼儿生存与发展的内在潜力,帮助他们建立独立自主、自尊自信的意识,让他们通过探索获得生存的能力,即初步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对于初步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采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初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刚开始引导幼儿学习生活技能时方法比较单一、枯燥,只是说教,孩子们兴趣不浓厚。当我发现采用游戏的方法后,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增强了。采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小班幼儿学习生活技能,效果事半功倍。
例一,午睡起床引导孩子们自己学穿裤子。我对孩子们说:“把两只脚伸进两个裤脚管,一边伸一个脚。”我边说边教他们穿,有些孩子们愿意学着自己穿,但是有些孩子(如天天、小源、泽豪等等)就是不愿意学。有一天午睡起床,我突发奇想地对天天说:“看裤子上有两个山洞,让两只脚钻山洞吧!”天天一听兴趣来了:“钻山洞啦!”说着两只脚用力地往裤脚管里钻。我提醒他:“两只脚要钻进两个山洞,小脚要钻出山洞哦!”一会儿天天就把脚伸进裤脚管里了。我鼓励他站起来,教他“前面拉一拉、后面拉一拉”,他终于自己把裤子穿上了。我立即表扬他“钻山洞钻得真好,我们下次再钻山洞吧!”天天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兴奋地说“好”。这个“钻山洞”的方法真灵,我引导其他小朋友时也用这个方法,孩子们果然都很感兴趣,学穿裤子的劲儿一个比一个强。第二天、第三天……孩子们在“钻山洞”的游戏中学会了自己穿裤子。
例二:冬天来到了,孩子们穿的衣服多了,洗手时他们因为衣服厚就卷不上袖子了,容易弄湿袖管。所以每次洗手前我都要站在盥洗室门口,给孩子们逐个捋袖子。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习惯了老师帮他们捋袖子,每次洗手前都把手往我们前面一伸,“老师帮我捋袖子”。在捋袖子的过程中,我发现一部分孩子的袖子并不是太难捋。我这才意识到,我的这种帮助并不是真正帮助他们,反而剥夺了他们自我锻炼的机会。为何不让孩子们自己学着捋袖子呢?我决定教孩子们自己捋袖子。我在洗手前讲解示范捋袖子的方法:一只手拉住另一只手的袖口用力往上拽,袖口拽上一定的位置就行了。接着让孩子们自己试一试。有的孩子连试都不愿意试,就对我说:“老师,我不会”。我灵机一动,对孩子们说:“我们玩‘请你跟我做’的游戏吧。”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我把捋袖子的动作加入游戏之中,一边捋袖子,一边说:“请你跟我这样做”,孩子们也积极回应“我就跟你这样做”,争先恐后地模仿我,把袖子捋上去了。
我连忙夸奖道:“你们做得真好。”以后每次洗手前,我都要孩子们玩这个游戏,他们慢慢都学会捋袖子了。
我利用了小班孩子爱玩游戏的特点,抓住日常生活的机会,采用游戏的方法鼓励孩子们学做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锻炼,不仅做到“生活即教育”,而且使幼儿的自理能力得到提高。
二、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贯穿一日生活,教师不厌其烦提醒、督促幼儿。
幼儿的自理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它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对于刚来园的小班幼儿我每天一个重点逐一教他们、引导他们。第一天我教他们洗手的方法,孩子们逐一洗手教师观察、指导;第二天教他们吃饭……在讲授重点时,我再把前面教的生活技能进行练习、指导。每一天我都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小班孩子在我地督促、引导下逐渐掌握了生活技能。
如:刚开始来上幼儿园时,孩子们洗手都是直接把手放在水龙头下冲一冲就好了。我发现后立即给他们讲解示范正确的洗手方法: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手指缝搓一搓,换个手搓一搓,甩三下,擦干,并请幼儿逐个练习。一次的练习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只能有个模糊的印象而已。但一日洗手很多遍,饭前便后洗手、户外活动后洗手、小手弄脏了也要洗,每次洗手时我们都一遍一遍地提醒、督促,还自编了洗手儿歌,“洗小手,洗小手,先卷袖子后洗手,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甩三下,擦干手。”幼儿非常喜欢,边念儿歌边洗手,随着日复一日地练习,孩子们都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逐渐养成了正确洗手的好习惯。
孩子们每学一个生活技能,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我们都不厌其烦地反复提醒、督促。使孩子们逐步学会了一个又一个生活技能,自理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三、采用奖励的方法,巩固、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孩子们学会一些生活技能后,需要我们采用方法不断地巩固、完善,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
以进餐为例。它虽然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幼儿正常发育的物质基础。刚进入幼儿园时,孩子们由家中长辈喂饭到自己学吃饭,这些变化使很多孩子不适应。为了激励孩子们自己吃饭,采用贴五角星的办法,告诉他们:会自己吃饭的孩子们小衣服上会贴到五角星(或你的头上会贴到漂亮的五角星)。孩子们听到了,会坚持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在吃饭时经常会提醒孩子们,一只手拿好勺子、一只手拿好碗、嘴巴凑在碗上吃饭。吃完饭后提醒他们把自己的碗、盆子、勺子放回箱子里,并教他们自己洗脸。在我们地不断引导、提醒、督促下,孩子们学会自己吃饭了。但是吃完饭后有的孩子桌子上、地上干干净净,有的孩子桌上、地上都是饭粒;有的孩子吃饭很快,有的孩子东张西望,要吃很久,直至饭菜凉了还没吃完。于是我继续采用奖励的方法,督促孩子们专注地吃饭。我发现有的孩子对五角星逐渐失去了兴趣,于是根据小班幼儿爱新鲜、有趣的事物这一特点,我准备了各种好玩的贴纸,有笑脸娃娃、小动物、水果等等,变着花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通过奖励的方法使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
四、家园沟通,共同配合,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孩子们在幼儿园一个样,在家一个样,这是很常见的。为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我认为在家中也要继续鼓励他们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所以,我经常与家长联系,把我们正在培养的生活技能告知家长,希望家园一致、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使我们孩子的自理能力不断提高。
如:睿睿小朋友很挑食,很多菜都不爱吃,吃了菜就要呕吐,光吃白饭。和他妈妈沟通、交流后了解到家里奶奶只烧他爱吃的菜:茭白、油炸鸡块等菜。于是我们和他父母沟通,让他们配合我们做出相同的态度,采用一致的方法。为了帮他改正这个不良习惯,我们在班中采用表扬、奖励等各种方法。家里奶奶也烧各种菜,爸爸、妈妈督促、鼓励他各种各样的菜都要吃。慢慢地,经过一学期的幼儿园生活,他愿意吃青菜、鱼、虾、鸡肉、红烧肉了。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决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坚持不懈的锻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重创设相应的环境供幼儿参与操作。如:用废旧盒子制成可爱的张嘴娃娃,再提供小勺、小豆、米粒等,幼儿在喂娃娃的同时,使用小勺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我们随时都培养孩子们各方面的自理能力,这不是一个星期、一个月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断、持之以恒地进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