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梁园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那桐镇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全面地优化课堂教学,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已经成为化学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初中化学教师要紧跟新课改的教学方向指引,全面地树立素质教育理念,进一步结合化学学科特点,来推进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不断跃升,为学生化学综合能力的全面化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将就如何实现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进行讨论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还需要初中化学教师积极地把握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变化,并积极地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对策,来进一步适应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需要,进而不断地优化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进一步的强化知识讲解和阐述,为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有效化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把握化学学科特点,积极联系日常生活
化学学科和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一些生活现象和生活场景都有可能成为化学学科研究的对象,而借助化学知识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解决生活问题。初中化学教师要全面把握化学学科特点,并积极地在具体的化学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紧密的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而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精准全面地理解相应的化学知识内容,不断地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空气》小节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生活化案例,如某地工业污染严重,空气质量较差,影响到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某地环境良好,各种野生动物频繁出没等,让具体化的生活化案例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对该节课的教学主题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其次,教师可以结合上述的生活化案例,对空气的成分、空气的污染以及防护等,进行具体化和形象化的讲解,还可以以生活化资源为载体为学生进行练习题目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最后,化学教师可以引导为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化和实践性的作业任务,如引导学生观察当地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产生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污染防护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深化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实现有效教学实施。
二、合理引入信息技术,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化学学科既包括理论性教学内容,又包括实验性教学内容,使得化学学科需要展示和操作示范的内容相对较多,化学教师要积极地把握化学学科特点,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合理的引入信息技术,以让知识的呈现形式更加的灵活多样,让课堂的教学更加的趣味十足,进而给予学生较好的学习体验,不断地助力教学效益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小节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借助PPT课件对该节课实验所涉及到的理论性内容进行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讲解,并借助幻灯片为学生展示对应的练习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强化练习。其次,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为学生展示该实验的仪器使用方法、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并引导学生结合微课视频的指引开展实验操作,而教师则可以积极地进行在线指引,帮助学生解决解决实际的问题,继而强化实验教学。最后,化学教师可以构建线上学习空间,将各种实验学习资源,如PPT讲解课件、微课实验演示视频等,放在该空间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开展线上学习,继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助力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升。
三、有效关注学生差异,力争做到因材施教
班级中每个学生个体都是有差异的,如果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效地关注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可能会产生两极分化现象,自然不利于每个学生更加有效地和全面地学习相应的化学知识内容。还需要初中化学教师积极地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思想,并积极地引入分层教学模式来有效关注学生差异,进而给予学生有效地学习指引,不断地促进教学精准性和有效性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化学基础储备情况,合理科学的将学生学习层次划分,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不同学生定位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如对于基础层次学生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强化对基础概念、定理的学生,而对于提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和延伸类的题目,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而教师则可以给予学生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不断地强化因材施教,继而让每个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得到较好的提高。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教师要积极地沿着新课改的教学方向指引,全面地探索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对策和方法,同时在具体的化学课堂教学实施和教学实践过程中把握化学学科特点,积极联系日常生活;合理引入信息技术,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关注学生差异,力争做到因材施教等,进一步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全面地适应新课改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高质量落实。
参考文献:
[1]纪艳芳.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127+129.
[2]何龙祥.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