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青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那坡中学
摘要: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一直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为了达成教学优化的进行,教师需要能做出教学调整,想办法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对学生能力的有效培育。本文对实现高中数学教学优化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有效方法的展示,为教师展现了几种可以达成教学效果优化的实际策略。
关键词:效果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是高中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重要学科,这一学科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的分数比例。学生能否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达成数学知识的有效掌握,实现数学能力的有效培养,就直接影响到其在高考所能取得的最终成绩。而数学教师做为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施者,就需要能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职责,将教学方法的有效优化作为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目标,并能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实施教学。接下来,针对如何达成教学效果的优化,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结合教学实际,优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优化是实现教学优化的有效策略。在当前的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为理论讲授法,这一教学方法的大量使用使得教师的教学难以达成对学生能力的有效发展,且其也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产生了一定的压制作用,对于教学的有效进行较为不利。在当前,为了达成教学的优化进行,教师就势必需要能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教学方法中,学生的作用将被得到强化,教学推进的主要形式也从教师的理论讲授转化为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从效果上而言,这一教学方法更加适合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其可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而这两方面能力恰恰是新课标所要求教师要能实现对学生培养的重要能力。而为了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有效应用,教师需要能将学生小组的有效划分重视起来。一般而言,小组划分的原则主要为三种,其分别为按学生发展分组、学生自由分组、按学生作为分组,三种分组方法的原则和划分出的小组均不相同,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能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分组方法。
例如,在进行“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一节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尝试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其中,教师可以选择按学生能力发展分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这样划分而来的学生小组,其学生能力发展较为均衡,各个小组均可以完成预期的合作学习任务。在完成小组划分之后,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研究分析,构建用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探究,学生的能力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深入开发工具,达成有效展示
教学工具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辅助,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其知识具备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为了实现学生的有效理解,教师必须要能进行一定的教学展示,而教学展示的有效性也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展示的主要方法是利用黑板进行教学展示。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不难发现黑板这一教学工具虽然可以实现教学展示,但其展示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对于一些抽象性较强的知识,教师要采用多方面展示和多次讲解的方式才能让学生理解,这无疑会使得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受到影响。故为了达成教学优化的进行,教师需要能对教学工具进行调整,尝试着使用更加有效化的教学展示工具去进行教学。多媒体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得到普及运用的一种教学工具,这一教学工具相较于黑板具有更强的展示效果,且其所具备的动态展示功能也能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而为了实现多媒体的有效运用,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要能抓住多媒体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其具体应用途径。
例如,在进行“空间几何体的结构”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对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研究,尝试着利用其进行有效教学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空间几何体的透视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内部结构组成。在其中,教师还可以对对应的空间几何体进行旋转操作,让学生更加全面的观察其结构,加深学生的认知。像这样,通过对多媒体的有效运用,学生就可以更加有效的达成抽象数学知识的认知,其抽象能力也就能得到发展。
三、联系学生发展,构建分层教学
当前,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能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为了达成这一要求,教师势必要能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开展教学时往往并不会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发展差异,其所设置的教学措施也是单一化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难以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使得其学习的效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在当前,为了达成教学优化的进行,教师需要能将分层教学贯彻落实起来,联系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构建分层化的教学设计。这样一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围绕着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构建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可以向一个可以达成的学习目标进行努力。
例如,在进行“直线与方程”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构建分层化的教学设计。在其中,教师可以将要求难度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三个发展层次的学生。对于最低发展层次的学生而言,教师要能将要求放在基础知识上;对于能力发展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将要求放在直线与方程知识的应用和解题研究上;对于发展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则要能强化发散思维要求,设计一些探究性较强的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
四、引入微课设计,丰富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丰富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有着较高的价值。而为了实现教学形式的丰富化,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需要能对当前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有效实现学生兴趣调动的新型教学方法。微课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是基于微视频运用的一种教学,在其中,教师将通过微视频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相对独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完成对一些知识内容的解析,这样的教学设置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相应的,教师在课下就需要能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研究,尝试着创建一些微课件,并探索将其有效的应用到教学中的方法。
例如,在进行“直线、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尝试着将微课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在其中,教师就可以围绕着直线和圆的三种关系分别构建对应的微视频,在课上,学生就可以通过对应视频的观看与思考达成直线、圆位置关系的深入认知。
五、有效评价进行,指明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构成环节,教师能否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会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虽然也会开展教学评价,但其所评价的内容集中与学生的知识掌握,并不能算作有效的评价。而在当前,为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要能对评价的指标进行拓展,联系新课标的要求开展综合化的评价。在其中,教师可拓展的评价标准有学生的能力发展层次和学生近期的进步,将这两个标准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就可以使教师的评价有效性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高中数学教学效果的优化,教师需要能对自己的教学设置进行反思,从教学优化策略的选择入手进行研究分析,构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系,达成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晓露.优化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实现效果突破[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02):19-20.
[2]周文汇.新课标下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J].新智慧,2018(36):83.
[3]孙文正.浅析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