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祥 高佳宁 魏国升
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河北唐山 063210
摘要:近几年来,慢性肾炎的治疗已由单一的西医治疗或单一的中医治疗转变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中西医结合进行慢性肾炎的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疗效。本文将主要探讨慢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肾炎;问题;探讨
慢性肾炎的病程较长,并且难以痊愈,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慢性肾炎能够完全缓解的仅仅占4%到20%左右,并且采用单纯的西医或中医治疗疗效不佳。虽然近几年已经开始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慢性肾炎的治疗,但也只能针对部分的肾病综合症,具有较好的疗效,而对于其他类型的治疗,仍然具有一定的困难。在临床中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如下。慢性肾炎的病程较长,并且难以痊愈,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慢性肾炎能够完全缓解的仅仅占4%到20%左右,并且采用单纯的西医或中医治疗疗效不佳[1]。虽然近几年已经开始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慢性肾炎的治疗,但也只能针对部分的肾病综合症,具有较好的疗效,而对于其他类型的治疗,仍然具有一定的困难。在临床中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如下。
一、有关祛邪的问题
传统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正虚邪实相关,在慢性肾病中的正虚,主要指的就是肾脏的虚衰,邪实指的就是具有有形的病理产物,以及诱发因素,在季节气候变化等影响下,导致了慢性肾炎的发生。慢性肾炎,经久不愈的原因与瘀血和湿热贯穿疾病息息相关,因此,慢性肾炎的发生之根本是正气脏器的虚弱,而其发生与发展则是由实邪所导致。
在慢性肾炎发病的临床表现中,其虚象容易引起医生以及患者的重视,而实邪却容易被需向掩盖。而大多数医者认为慢性肾炎主要是由于湿与瘀导致的,因此,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注重祛湿与化瘀并重,从而恢复其正气做到去邪以扶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慢性肾炎的疾病过程中存在湿与瘀,但是,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却不够典型,而医者不能够因此而忽略化湿或祛瘀药物的运用。
二、关于慢性肾炎的标正与本证问题
慢性肾炎是一个虚实错杂的疾病,在病程过程中,标正与本证往往共存,若在诊治过程中,不能够准确的处理本证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治疗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氮质滞留的患者,其标正与本证更是同时存在,并且以标正更加突出,所以这时应当首先致其标。当发现患者同时存在浮肿、乏力、贫血的本证与恶心呕吐、难以进食的标证时,往往先采用和胃降逆的方法治其标,等到标正明显缓解,能够进食后再施以标本兼治的方法。
三、关于应用活血化瘀药物的问题
由于慢性肾炎的病程较长,所以在中医上符合久病入络的观念,与现代医学中的高凝状态相符。有学者认为慢性肾炎发病机理的两个主要环节是由于肺脾肾三脏的虚衰以及瘀血,主要是由于三脏的虚衰而导致三脏的瘀血,而由于瘀血则导致肾的功能进行性减退以及病程的持续发展。所以在,对于慢性肾炎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活血化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的药理实验证明了活血化瘀药物能够改善肾脏的血流量,从而保护肾脏,使其高凝状态得以缓解并改善肾脏内的微循环以及排斥反应[2]。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可以得出各种类型的慢性肾炎,无论是否具有瘀血的表现,在治疗进程中,都需要运用活血化瘀的药物,例如静脉点滴时注射丹参,或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运用益母草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的药物,从而起到消除水肿,降低血压的作用,进而改善肾脏的功能。
四、关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问题
对于肾病综合症的治疗来说,运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导致治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因为激素过量而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所以在运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慢性肾炎的治疗过程中,往往会降低激素的使用量,从而导致疗效不佳,难以改善症状。其一是表现在症状体征无法得到缓解改善,其二是在激素减量时出现反跳作用。
五、应用药性峻猛药品的问题
慢性肾炎的治疗不能够急功近利,否则就会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后果,但在治疗过程中,却存在滥用药性强烈的干燥之品,从而导致病症的加重。例如一名患有慢性肾炎的青年男性,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运用了真武汤一类的较为刚烈的方剂,连服数十日并呈,每况愈下,出现了尿闭、谵望等现象,最终死亡。这个正如“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所说。对于新药方面的运用,也同样若有浮肿少尿病症的患者,医生在用药时不能够为了减轻意识的症状而采用大量的利尿剂,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低钾血症以及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的情况[3]。
六、有关于调补阴阳的问题
传统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衡的结果。慢性肾病也是如此,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阴平阳秘阴阳相互依存,互根互用,而在病理状态下,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现象。因此,在治疗上应当在阴中求阳,于阳中求阴。要避免过用助阳之药治疗阳虚导致的阳胜损及阴,也要避免过度的运用兹因吃药而导致阴湿寒胜之祸。例如对于阳虚型的慢性肾炎患者,若在治疗中又感风寒,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后未见好转,则应当余音中求阳,而不是,运用纯阳之品,肆意助阳,可在方中加入沙参、玉竹等具有滋阴的药,体现阴中求阳之效。
参考文献:
[1] 向涛. 浅谈中西医预防慢性肾炎患者感冒的途径与方法[J]. 中药与临床, 2019, v.10;No.54(02):38-40.
[2] 张科伟, 郭静.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脾肾气虚证43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 2019, 35(02):48-49.
[3] 李广森.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效果研究[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 000(0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