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娇1靳翠翠2
1-2伊犁州奎屯医院,新疆 奎屯833200
摘要:目的:研究耳鼻喉手术中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方法:调取120患者,平均分为研究和对照两组,对照组行传统护理,研究组行预防性护理,观察两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生存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在术后生存质量评分方面,研究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系和环境关系更好,P<0.05,最后,在护理满意度方面,也是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更优,P<0.05。结论:医院耳鼻喉术后患者群体中应用预防性护理措施,能够最大程度的消除护理安全隐患,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在强化护理工作成效的同时,也能够推进患者的康复进程,作用理想,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安全隐患;耳鼻喉;手术预防措施
从医院耳鼻喉手术实践特点来看,具有时间短、操作简单的特征,因此,医院每日都会进行一定台数的耳鼻喉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出现医生和护理人员匮乏的情况。同时,相比于其他科室的患者数量,每日接受耳鼻喉手术患者人数明显更多,且患者年龄区间分布广泛,一旦相关人员缺乏对该项手术的重视感,就会阻碍手术进程,引发安全隐患,衍生医疗纠纷。
故护理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引导患者自觉配合手术开展,并配合手术医生的各项操作,以此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另外,在护理阶段,护理人员也要侧重于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高,落实对患者生活的护理,以此改善患者预后生存质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本项研究即围绕耳鼻喉手术患者群体展开,构建预防护理措施,详细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调取我院接受耳鼻喉手术患者临床信息资料,检索时间节点设置为2018年6月到2020年8月,共检索出资料120份,按照患者接受护理干预模式的差异,平均分为研究和对照两组。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2:28例,年龄区间12—65岁,平均(38.25±10.01)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31:29例,年龄区间13—65岁,平均(38.45±10.54)岁,两组患者资料可对比,P>0.05,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全部患者经由临床权威检查后契合耳鼻喉手术标准;全部患者皆同意研究且知情研究细节。排除标准:排除精神功能和语言功能障碍患者;排除其他器官严重功能障碍患者;排除临床资料不健全患者。
1.2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在耳鼻喉手术开展阶段,最大的护理安全隐患就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纵观历年来临床领域开展的耳鼻喉手术实践资料可以知悉,基于耳鼻喉手术操作阶段解剖结构带有的复杂性特点、手术环境带有的局限性特点,一旦消毒措施未落实或相关手术和护理操作出现失误,就十分容易损坏患者的机体血管系统,进而使患者在术后出现出血和感染等问题。紧随其后的护理安全隐患就是患者病情观察工作,由于耳鼻喉手术阶段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因此,在后续阶段,部分护理人员可能并不会对后续患者病情观察树立一定的重视感,致使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或者在后续阶段对患者行麻醉操作时,未观察患者对麻醉的耐受能力,也可能会引发安全问题,又或者在手术阶段,护理人员未严格核对患者手术和个人信息,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最后为设备的清点工作,耳鼻喉手术对手术设备和仪器的要求较为严苛,因此需要配备专业的器械护士,若器械护士能力不足,就很可能在清点工作中出现纰漏,影响后续手术设备的正常使用。
1.3护理预防措施
对照组行传统护理,从耳鼻喉患者的病情发展程度出发,给予患者恰当的手术类型。研究组行预防性护理,侧重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防范,提前构建相应护理措施。(1)在手术操作前期阶段,护理人员要落实仪器设备的消毒工作,同时,要细致核对患者的腕带信息,信息一致后,方可进行手术,最后,要做好仪器设备的清点工作,确保纱布、棉球和相关辅助设备数量足够。
(2)在手术进行阶段,要配合手术医生,保护好患者血管组织,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患者术后出现感染,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发展,秉持动态性监测原则,辨别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在患者出现异常的第一时间内,迅速采取措施解决,如无法解决,则需立即告知操作医生,协助医生完成相关操作。(3)在术后阶段,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和生活细节,以最大程度的减少不良事件的出现。
1.4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生存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以患者是否出现感染和出血现象为参照,生存质量评分以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系和环境关系四项指标为衡量,每项指标25分,评分情况越好,意味着状态越好,满意情况主要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计算护理满意度。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6.0系统,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x±s)表示,行t检验,检验水准P<0.05。
2结果
2.1两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相比于对照组而言,研究组出现感染和出血不良事件的人数更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
2.2两组术后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相比于对照组而言,研究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系和环境关系更好,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相对于对照组而言,研究组十分满意和满意的人数更多,护理满意度更优,整体生存质量更为优越,P<0.05。
3讨论
在临床领域较为多见的支气管炎、哮喘、失眠症和面神经疼等疾病,严格来说,都属于耳鼻喉疾病,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机体上的痛苦,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现阶段,临床领域针对耳鼻喉疾病的治疗,普遍应用外科手术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效果。近段时间以来,医学领域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各项新技术和新设备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耳鼻喉手术带有了一定的复杂性色彩,治疗类型也有所拓宽。从耳鼻喉疾病的患者构成来看,患者来自不同的年龄区间和不同的生活环境,若全部给予传统手术模式,势必无法满足新时期临床需求,同时,在应用单一的传统手术方式和护理模式背景下,一旦中间环节出现纰漏,就会衍生护理安全事故,影响患者预后和正常生活。因此,本项研究在分析耳鼻喉患者手术阶段护理安全隐患的基础上,提出预防性护理方案。基于预防性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在手术阶段能够更加细致全面的配合医生的各项操作,同时,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隐患风险预防意识也能够大为提升,进而给予患者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极大的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基于本项研究可以知悉,相对于接受传统护理的耳鼻喉手术患者而言,研究组术后阶段,出现出血和感染不良事件的患者人数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生存质量评分方面,研究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系和环境关系更好,P<0.05,最后,在护理满意度方面,也是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更优,P<0.05。研究结果也直接表明了预防性护理措施在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方面的价值和优越性。
综上所述,在医院耳鼻喉科室开展的耳鼻喉手术中,存在大量的影响因素和安全隐患,因此,相关人员要予以重视,并进行专业预防,于医院耳鼻喉术后患者群体中应用预防性护理措施,能够最大程度的消除护理安全隐患,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在强化护理工作成效的同时,也能够推进患者的康复进程,作用理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爱华.床位分布提示表在耳鼻喉科床位安排中的应用[J].现代医学,2015,043(009):1190-1192.
[2]刘金华,瞿燕平.耳鼻喉科患者手术边缘时间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6,31(022):36-37.
[3]孙先丽,赵静.阶段性教育护理模式应用于耳鼻喉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3):452-453.
[4]张晓霞,方丽群,潘凌雯,等.耳鼻喉科显微手术器械置放台的设计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2):15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