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配合中医护理方案对心衰患者症状改善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3期   作者:高雪姣
[导读] 目的:对心衰患者护理中穴位贴敷联合中医护理方案取得的效果观察。
        高雪姣
        天全县中医医院  四川雅安  625599
        【摘要】目的:对心衰患者护理中穴位贴敷联合中医护理方案取得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医院心衰患者58例,研究时间段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以数字1:1分组形式,29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另外29例采用穴位贴敷、中医护理方案联合干预措施(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NP值组间比较基本相近,治疗后观察组BNP值改善相比对照组较为理想,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96.55%相比对照组75.86%,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衰患者临床护理中,给予穴位贴敷联合中医护理方案,有助于患者症状改善,且患者对该种护理模式认可度较高。
【关键词】心衰;穴位贴敷;中医护理方案;改善效果

        心衰是心内科常见疾病类型,中医理论认为,该病病因体现在情志内伤、外邪侵入以及先天不足所引起,因血脉通行受阻、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受损,导致疾病加重[1]。临床治疗中,虽然可采取多种方案帮助缓解患者症状,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对此考虑在治疗期间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即中医护理方案,在此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使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提高[2]。本次研究结果将对心衰患者护理中不同干预方案应用下取得的效果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心衰患者58例,研究时间段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以数字1:1分组形式,对照组29例,年龄最小58岁,最大71岁,年龄平均(64.50±2.85)岁,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8:11,病程平均(2.10±0.58)年。观察组29例,年龄最小59岁,年龄最大70岁,年龄平均(65.00±2.15)岁,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9:10。所有患者临床检查确诊疾病类型,患者均无认知障碍或精神异常情况,对本次研究同意配合。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基本相近可做对照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
    该组患者护理采用常规干预模式,即对患者做相关用药指导,对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变化观察,针对患者疑惑问题进行解答。
1.2.2观察组
    以常规护理干预为指导,观察组患者联合穴位贴敷、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实施要点为:①穴位贴敷,药物成分包括麝香、全虫、石菖蒲、降香、生白芥子、川芎、冰片以及三七粉,研磨后加入蜂蜜调制为膏状。穴位贴敷主要选择三阴交、内关、肺俞、心俞、膻中等,穴位贴敷每日1次,每次30-40min。②中医护理干预,如情志护理干预,部分患者治疗期间因机体不适感较强,且因疾病难以彻底治愈,易出现负性心理,可利用多种情志干预方法,如播放舒缓音乐、选择感兴趣话题闲谈,以此使心理状态调整。再如合理膳食,应坚持清淡饮食,切忌选择辛辣、油腻、生冷食物类型。可结合患者症状选择适宜食物,如选择活血化瘀、补益心肺药物包括大枣、莲子、蜂蜜等,若患者有阳气亏虚表现,也可选择木耳、冬瓜、海参、羊肉等食物进食。另外,鼓励患者做运动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训练时间与强度结合患者身体实际确定。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检测。同时,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患者护理满意情况,问卷满分100分,包括满意>80分、基本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
1.4统计学处理
        BNP值、护理满意率结果分别利用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描述,经过SPSS23.0软件处理,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或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BNP值观察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NP值组间比较基本相近,治疗后观察组BNP值改善相比对照组较为理想,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 1 治疗前后两组BNP值观察比较(±s,ng/L)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
    护理满意率调查结果,对照组75.86%(22/29)(满意、基本满意例数分别为14例、8例),观察组96.55%(28/29)(满意、基本满意例数分别为18例、12例),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中医理论中,认为心衰属于胸痹、水肿、心悸,发病原因表现在多方面如血脉运行不畅、心气亏虚等,若未及时控制治疗,可能对患者生命健康带来威胁[3]。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方法以药物控制治疗方式为主,通过药物应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需注意的是,大多患者因病程较长,治疗效果难以保证。对此,考虑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如穴位贴敷、中医护理等,其中穴位贴敷方案下,主要作用在于对皮肤神经末梢感受器进行刺激,使患者机能状态调整,用于内分泌功能、机体免疫功能调节有理想效果。同时,辅以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其实施的要点表现在多方面,如情志干预、膳食调整等,可帮助改善患者病情[4]。本次研究结果中,治疗前两组患者BNP值组间比较基本相近,治疗后观察组BNP值改善相比对照组较为理想,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血浆BNP水平可用于反映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部分患者心功能不全,可能有BNP水平明显提高表现,而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明显降低,提示干预效果理想。另外,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96.55%相比对照组75.86%,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可反映出患者对该种护理模式认可度较高。
        综上,心衰患者临床护理中,给予穴位贴敷联合中医护理方案,有助于患者症状改善,且患者对该种护理模式认可度较高。
【参考文献】
[1]牛新萍,姚福梅.穴位贴敷联合体外反搏在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6):2865-2868.
[2]熊先美.穴位按摩联合穴位贴敷对慢性心衰合并便秘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01):99-101.
[3]王琳,李琳.穴位敷贴联合心脏康复治疗心力衰竭护理效果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33(09):71-74.
[4]姜贤娟.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用于心衰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7):146-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