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中实施标识化安全管理效果探讨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3期   作者:潘惠芳
[导读] 目的:探究标识化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
        潘惠芳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血透室  上海 200940
        【摘要】目的:探究标识化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5月~2020年5月时段内血透室接受血液透析患者90例,以系统抽样法予以分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45例(列入对照组),实施标识化安全管理45例(列入研究组),对比2组护理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更高,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中实施标识化安全管理,能提升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为患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标识化安全管理;应用效果
        血液透析室是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行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产所,利用血液透析治疗,将机体代谢废物、多余水分排出体外,纠正酸碱水电解质平衡,改善肾功能。由于血透室具有风险高、专业性强、负荷重等特点,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易引起各种不良风险事件。标识化安全管理是对医务人员及患者给予安全标识警示,加强安全管理,更好的保障患者安全[1]。本次研究以血透室接受血液透析患者90例为样本对象,评估标识化安全管理的临床价值,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5月~2020年5月时段内血透室接受血液透析患者90例,以系统抽样法予以分组。对照组45例:男女比25:20,年龄最小32岁,最大79岁,均龄(50.35±6.48)岁。对照组45例:男女比20:25,年龄最小30岁,最大78岁,均龄(50.68±6.69)岁。两组基线资料均保持一致在研究范围中(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根据相关规章制度开展操作,严密观察护理各个环节,护理人员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合理人员分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原则,降低不良风险等。
        观察组实施标识化安全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管理小组,建立标识化安全管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织小组成员定期开展安全管理及安全操作培训,使其充分掌握各项操作,监督各项管理制度严格落实。2)分类标识化管理,准确划分身份标识,其中包含提示标识、引导标识、设备及器械标识、区域标识、温馨提示标识等,通常标识以红色等醒目颜色设计,并粘贴在较醒目的地方,如设置高危药品及特殊药品提示标准;穿刺时给予患者醒目手圈;为仪器设备制定操作流程图;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粘贴红色区域标识;在血透室门口、抽屉、柜子、治疗车等位置粘贴温馨提示标识。3)质量监控,加强质量监控,通过不定期抽检的方式检查血透室安全标识管理情况,及时发现标识不清晰、模糊等情况,及时进行整改,最大限度降低标识失误。
1.3观察指标
        ①护理质量:采取自制护理质量评估量表评分,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护理质量越佳。②观察并统计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意外摔倒、针刺伤、自行拔针等[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4.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
        研究组较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  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分)

2.2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
        研究组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44%,其中意外摔倒1例、自行拔针1例,对照组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0.00%,其中意外摔倒3例、针刺伤2例、自行拔针4例,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
3讨论
        透析室是肾病患者血液透析的重要场所,透析治疗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患者病情普遍较为严重,存在高护理风险,因护理管理不善、护理人员疏漏造成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在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中常规护理较为随意,缺乏针对性,导致整体管理效果不理想。标识化安全管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利用图片、文字等安全标识对患者开展护理管理工作,对各种不良风险事件起到预防作用,同时对临床医务人员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在血透室护理管理中开展标识化安全管理,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风险事件发生概率,提高患者满意度[3]。
        本次研究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更高,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实施标识化安全管理,首先建立管理标识安全管理小组确保各项管理工作得到顺利开展,一方面帮助护理人员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及范围,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及责任心,转变工作态度,另一方面通过培训促使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断提升,提高护理质量,其次利用引导、警告、提示、身份等标识进行分类标识管理,对身份清晰划分,最后加强质控管理,进行工作评估及监督,结合工作特殊性及高风险性,重点防范、重点督导,促进管理工作及各项制度有效落实,提高管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4]。
        综上所述,血透室护理管理中实施标识化安全管理,可减小不良事件发生几率,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故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陆艳,石敏,罗刚,宋莉.观察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中应用标识化安全管理的效果[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7(18):154+156.
[2]刘春艳.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中应用标识化安全管理的效果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0):84-85.
[3]赵莉.标识化安全管理在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9):129-130.
[4]邹娟萍.标识化安全管理在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1):97-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