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平
广安福源医院 四川 广安 638000
当前,我国医疗技术不断发展,麻醉学获得社会各界所关注,然而较多患者对麻醉认识不足,所以实行手术前麻醉时会出现抵触心理、行为,如此无法顺利实施手术,确保手术的效果。针对于此,应该明确实行麻醉的作用、分类、麻醉施行和存在的风险,提前告知患者麻醉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麻醉的作用和分类
(一)麻醉主要的作用
麻醉为手术麻醉,人们对麻醉的印象为手术中对患者麻醉,促使患者失去意识,可以叫作临床麻醉。与此同时,现代麻醉涉及重症监护、急救复苏,以及疼痛治疗等多个方面,其中重症监护要求麻醉医生对危重患者/手术中并发症患者治疗进行影响,可参与到患者休克治疗中;急救复苏麻醉手术时患者存在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状况,实行心肺复苏麻醉医生均需参与进来。麻醉可对痛觉神经暂时性麻痹、抑制,在慢性疼痛中应用能获得较好的止痛效果。
(二)临床麻醉分类情况
临床麻醉主要包括:局麻、全麻,按手术类型又可分为较多麻醉方式,局麻包括:(1)神经阻滞麻醉,为通过麻醉药物对相关区域内神经干/神经丛,对于痛觉信号传递加以阻断,以此获得局麻的最佳效果;(2)表面麻醉,为应用渗透性较佳麻醉药物作用于麻醉皮肤/黏膜位置,从而发挥麻醉药物的功效;(3)椎管内按照,需实行椎管穿刺,能够将麻醉药物注射到椎管,按药物注射位置划分又可分为腰麻、硬膜外麻醉,前者为在椎管穿刺后注射蛛网膜下隙,对痛觉加以阻滞;后者为麻醉药物在椎管穿刺后折射到硬膜外腔,实现痛觉阻滞、麻醉的效果。全麻为对患者中枢神经麻痹抑制的手段,可以促使患者全身无痛感,处于没有意识的状态。全麻包括吸入、静脉注射,以及肌注、直肠灌注、气管插管等方式,后者应用频率最高可借助机器的作用辅助呼吸,全麻能分成诱导期、维持期、恢复期,利于使得患者处于麻醉、维持麻醉的状态,恢复期进行疼痛治疗。需要注意的是,胃镜检查、人流手术均需实行全麻,然而因患者可自主呼吸,因此不需施行气管插管,局麻涉及椎管内、神经阻滞,以及区域阻滞局部浸润、表面等麻醉方式。局麻、全麻的差异在于前者患者意识清醒,仅对手术位置处理、暂时性失去痛觉。
二、手术麻醉施行情况分析
人们对于临床麻醉的认识,为手术前打麻醉针即可,如此为对麻醉工作的误解,临床麻醉特别为全身麻醉涉及较多内容,麻药仅为其中的部分之一,较多工作均需通过麻醉医生完成,所以需对麻醉药物加以准确了解,特别为药物特性、剂量,除此之外应准确掌握麻醉工具和操作。与此同时,每次麻醉前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结合手术类型、患者情况编制麻醉预案,对手术过程可能产生情况加以判定,再制定针对性对策,从而确保发生意外情况时患者的安全问题。麻醉时同时应对患者身体状况加以了解,结合患者具体状况有效调整药物剂量、静脉注射速度,目的为防止发生意外事件,促使手术顺利实施。完成手术后结合手术状况实行麻醉恢复,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加以监测,如若产生并发症情况应在第一时间处理,以便使得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健康,根据患者实际状况总结手术用药情况,目的为切实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在围术期要求麻醉医生对患者生命体征加以监测,比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如若观察到异常需立即采取对应措施处理。
三、麻醉存在的风险浅谈
患者、患者家属比较关注麻醉的风险、是否会遗留后遗症,较多患者在手术前会出现焦虑、抑郁表现,这对于手术治疗、手术效果的影响非常大。麻醉操作并非零风险,但麻醉技术经临床检验逐渐形成完整的麻醉流程,因而能有效控制麻醉风险。针对部分担心麻醉后遗症患者来讲,为对麻醉有一定误解存在联系,需麻醉医生告知患者手术后恢复期麻醉药物功效存在,所以恢复意识需要一段时间,药效过后患者即可恢复意识、行为动作,以此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及时纠正患者对于麻醉的错误认识。
四、麻醉时相关需要注意事项研究
首先,应叮嘱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相信我国医疗水平、医生水平,保持身心放松的状态接受手术治疗、手术麻醉。同时,需要确保生活作息的规律性,每日有足够的时间休息、睡眠,使得血压水平为稳定状态。其次,手术、麻醉前应按医生叮嘱禁食、水,旨在有效降低手术风险。结合手术的形式选择适合麻醉方式,这个过程需积极配合麻醉医生操作,麻醉期间禁止随意移动身体,如果存在不适症状应在第一时间上报医护人员。最后,局部麻醉患者手术中为意识清楚的状态,手术时禁止随意触碰身体导管,防止对身体/手术效果造成不良的影响。此外,手术期间禁止和医护人员聊天,并需给予麻醉医生更多的信任,主要的目的为减少手术后时间,获得最佳的手术麻醉效果。
结语:麻醉,可促使手术患者暂时性失去痛觉,有效确保患者的安全,经药物对患者中枢神经麻痹,从而致使患者无法接受疼痛位置信号,减轻患者的痛苦。除此之外,应帮助患者正确看待麻醉医学专业,及时纠正患者对麻醉的错误认知,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接受手术麻醉,以便促使手术及早顺利完成,保证手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