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东 毛新华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中医院 浙江省温州 32580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微针刀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微针刀治疗,1个月后参照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分两组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标准分级(H-B)分级分布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针刀结合常规针刺治疗面瘫后遗症疗效优于单独针刺治疗。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后遗症 微针刀 针刺
周围性面瘫俗称面神经麻痹(即面神经炎),是以面部感觉障碍和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势[1]。此病因茎乳孔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所致,临床上多以患侧额纹消失、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等症状为主[2]。该病具有自限性,整体预后较好,然而,仍存在少数患者出现面瘫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社交活动及生活质量[3]。因此,笔者采用针刺结合微针刀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就诊确诊并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病程3个月一36个月,平均(12.5±3.6)月;年龄26~72岁,平均(45.1±6.9)岁。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病程3.5个月-48个月,平均(13.6-1-4.1)月;年龄25—68岁,平均(46.6±7.7)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可比。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针刺疗法:患者仰卧位,选定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患侧攒竹、阳白、地仓、颊车、翳风、承浆、迎香,双侧合谷、双侧太冲。面部取穴平刺进针0.5寸;合谷、太冲直刺进针1寸。使用毫针0.30 mm×50 mm对每个穴位进行针刺,得气后的间隔十分钟采取平补平泻的方式行针,留针半小时。隔天一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一个月。
1.2.2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微针刀治疗。针刺法同对照组。微针刀疗法: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常规消毒,准备微针刀消毒棉球等备用,套上外科手套,操作点:1、C1横突;2、C2棘突旁(旁开0.5寸);3、颞骨乳突前缘;4、患侧下颌线;5、穴位:翳风、牵正、太阳、阳白、迎香;6、面部局部的抽搐痉挛的结节点;6、健侧与患侧明显肌力不平衡点。手法可点刺、直刺、斜刺,不留针,一周1次,7次一疗程,治疗一个月。
1.3疗效判定标准: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记录H-B分级评分。H-B分级中, Ⅰ级为正常,记0分;Ⅱ级为轻度,记1分;Ⅲ级为中度功 能异常,记2分;Ⅳ级为中重度功能异常,记3分;Ⅴ级为 重度功能异常,记4分;Ⅵ级为完全麻痹,记5分。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H—B分级量表比较。治疗 前两组的H—B分级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o.05);治疗后,两组的H—B分级分布均优于治疗前 (P<0.05),且治疗组H—B分级分布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治疗前后H-B分级比较(n)
3讨论
目前现代医学对于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治疗原则是减轻面神经炎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与防治并发症[4]。甲钴胺是B族维生素常用药物之一。甲钴胺片对神经组织具有良好的传递性,此药很好地转移进入神经细胞组织的细胞器。及时运用此药,能促进神经轴索输送和神经轴索再生。后遗症期治疗:少数患者在发病3月后仍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严重者可进行面神经减压手术,但一直存在较多争议。
周围性面瘫属中医“面瘫”范畴,又称“口僻”。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肉失养不用而发病。中药治疗以牵正散为主方加减。非药物治疗包括针刺、微针刀、拔罐等疗法[5]。针刺做为治疗面瘫中重要的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其治疗原则在于温经散寒、调整阴阳,针刺 时以阳明经穴为主,以手足少阳为辅,通过局部和循经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式针刺治疗,以达到疏通阳明经气,驱除外邪的目的。促使患者面部神经气血顺畅,脉络充盈,充养肌肉经筋,对改善面瘫具有积极作用[6]。
微针刀结合针刺疗法是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结合肌筋膜链理论和西医运动医学而发展起来的的一种全新疗法。由于其刀口仅有0.3-0.5cm,进针深度一般0.3-0.5cm,不用麻醉药和激素,操作时间每次1-2分钟,是一种极为安全、操作简单、易学易用、患者痛苦小易接受的一种极为实用的疗法。
从治疗结果来看,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标准分级(H-B)分级分布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在常规针刺治疗的 基础上结合微针刀,可明显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1] 田卫卫,赵林华. 周围性面瘫中医分期治疗[ J]. 吉林中医药, 2019,39(5):574-577
[2]韩维举,韩东一.周围性面瘫[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8(1):110-116.
[3]刘海永,王玉华,刘金颖,等.针刺患侧曲池、合谷配合耳尖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5,30(4):46-48.
[4] 姚益龙,张福会.周志杰主任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介绍[J].陕西中医,2006,27(5):583-584.
[5] 邬宗祥.针刺透穴配合理疗治疗顽固性面瘫6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2):53.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