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在膜性肾病治疗中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李景芝
北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 北安 164000
摘要:目的:针对于膜性肾病病人,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探究其治疗效果,并就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96例肾病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疗法,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92%vs.81.63%,P<0.05);治疗前两组IgA、IgG、IgM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UAER、Alb、BUN及Scr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膜性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及肝肾功能,同时还能够降低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膜性肾病;疗效;机制研究
引言:
膜性肾病病情不易控制且易反复,在发病过程中呈现进行性发展,直至引发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当前西医对膜性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应用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虽然能够降低蛋白尿水平,使肾功能保持稳定,但仍有 32 %的患者会复发,同时 66 %的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且治疗中大量激素的应用易诱发感染事件,因而当前膜性肾病的治疗重点为寻求联合治疗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96例膜性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各有98例。对照组中男性52例,女性46例,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50.16±2.66)岁,研究组中男性50例,女性48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9.97±2.7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应用药物如下:口服强的松,初始计量为0.5mg/kg.d,服用8w后每4w减2.5~5mg,最终保持10mg/d的剂量维持治疗,同时口服他克莫司,初始计量为0.05mg/kg.d,治疗期间监测患者肝肾功能及血脂、血糖水平;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疗法,应用药物为玉屏风散合知柏地黄汤加减,具体药方如下(黄芩20g、白术15g、防风15g、知母20g、生地20g、山药15g、山茱萸15g、当归15g、川穹15g、茯苓20g、泽泻15g、丹皮15g),上述药物水煎取汁,1剂/d,分3次服用。两组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
1.3.1治疗有效率
于治疗6个月后评估两组治疗效果,将治疗效果区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无效3类,完全缓解是指治疗后监测24h尿蛋白<0.3g,血清白蛋白>35g/L;部分缓解是指治疗后24h尿蛋白≤3.5g/d或尿蛋白下降>50%,血清白蛋白>30g/L,肾功能稳定;无效是指治疗后24h尿蛋白>3.5g/d,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1.3.2免疫指标变化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5mL,使用离心机离心后,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gA、IgG、IgM水平。
1.3.3血尿生化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留两组空腹静脉血及尿液样本,检测其UAER、Alb、BUN及Scr等指标。
1.3.4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如皮疹、肝功能损伤、多毛、牙龈增生等事件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92%(47/49),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1.63%(40/49),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免疫指标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IgA、IgG、IgM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上述指标均升高,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2.3血尿生化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UAER、Alb、BUN及Scr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UAER、BUN及Scr水平均显著降低,Alb水平显著升高,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2.4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现如今,西医对膜性肾病的治疗方式仍以激素或联合应用环磷酰胺为首选用药,部分患者也可加用新一代免疫抑制剂如环孢A等,但临床实践指出,膜性肾病患者本身就存在血液高凝、脂质代谢紊乱和免疫力低下等症状,长期大量应用激素会加重凝血及脂质代谢紊乱症状[1]。我们通过设立不同分组的方式,就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膜性肾病治疗效果及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达到95.92%,同时治疗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IgA、IgG、IgM水平均较治疗前有了明显的提升。
本研究中运用的玉屏风散合知柏地黄汤加减,其中的玉屏风散由黄芩、白术、防风三味药材组成,黄芩、白术具有扶正祛邪的功效,能够提"正气"御"外邪",防风则能够解表祛风,三味联用具有补脾肺之气、健脾益气、强益固表的功效。知柏地黄汤源于《景岳全书》,主要用于治疗阴虚火旺、潮热盗汗等症,具有滋补肾阴、清利湿热的功效,能够滋养肾阴、运气活血。与Zuo等人研究类似,该学者通过芪苓通络方联合甲泼尼龙与环磷酰胺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中高危患者,患者的的疗效显著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同时血浆白蛋白、肾功能、血脂、纤维蛋白原等均显著改善,且不良反应少,说明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中高危患者疗效较好,安全性更高[3]。本研究中将玉屏风散与知柏地黄汤联用,一方面能够增强患者免疫力、益气扶正,另一方面知柏地黄汤能够缓解患者因大量应用激素所致的阴虚阳亢及血液高凝状态,文中结果显示,研究组血尿生化指标较治疗前有了明显的缓解,也优于对照组就证实了该观点。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则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提示有益于长期用药和改善患者预后[4]。
总而言之,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膜性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及肝肾功能,同时还能够降低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样本量少,没有进行后续的远期观察,同时没有对中西药结合治疗膜性肾病的机制深入的研究,后期需要深入的研究治疗的具体机制,寻找治疗的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案。
参考文献:
[1]王超,汤水福.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合并奴卡菌感染1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8,19(08):729-730.
[2]尹德海,朴元林,郭传.糖尿病合并膜性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J].北京中医药,2018,37(07):655-657.
[3]王冬燕,王梅,米杰,苏珊珊.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3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11):85-87.
[4]赵凯,张晓凤,刘建红,赵亚峰,延佩,鲁小庆,程小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气阴两虚型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7,33(0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