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介入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2期   作者:孙长友
[导读] 探析急性心肌梗死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患者心功能
 
        孙长友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民医院心内一科 黑龙江 双鸭山155100
        【摘要】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死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5月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溶栓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心功能水平、BNP水平、血管再通率;心肌酶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术,可大幅提高患者的心功能水平,促进康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功能;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病,该病以剧烈且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为典型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等,严重者甚至危机患者生命。最短时间内有效打通梗死的血管,保障更多的心肌活力,对预后产生重要意义[1]。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主要以冠脉介入治疗为主,有助于促进早期冠脉灌注的恢复,改善心功能状态,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探究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心肌酶谱等临床检查确诊;(2)未接受溶栓治疗;(3)无凝血功能障碍;(4)自愿参与本研究;(5)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肝肾、凝血功能异常者;(2)心脏疾病者;(3)非自愿参与本研究者;(4)临床资料不全者。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52.19±6.17)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6h,平均(3.16±1.42)h;梗死部位:前壁16例,下壁9例,其他部位9例。观察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41-64岁,平均年龄(51.88±6.0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6h,平均(3.04±1.39)h;梗死部位:前壁15例,下壁10例,其他部位9例。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溶栓,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次,给予150万U尿激酶静脉滴注。
        1.2.2观察组 采用冠脉介入手术治疗,在冠状动脉造影下明确梗死血管位置,选择6F指引导管及0.014in软导丝将血管抽吸导管送至血栓处,注射器导管尾端,待抽吸导管的头端与闭塞处相接近时行负压操作,手动抽吸并缓慢推送。待抽吸导管逐渐退后时,穿过病变所在位置,反复抽吸直至血栓完全消失,从病变处出发行球囊扩张术,并根据病情选择支架置入。1.3观察指标(1)心功能水平;(2)不同时间段脑钠肽(BNP)水平;(3)血管再通率;(4)心肌酶水平。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计量数据以x?±s标记,t检验,计数数据用%标记,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功能水平比较分析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LVEF、LVEDD、LVESD、SBP、DBP、HR水平分别为(51.13±3.84)%、(55.03±3.22)mm、(52.44±3.58)mm、(118.42±10.06)mmHg、(77.49±6.64)mmHg、(75.52±6.43)次/min;对照组分别为(45.33±2.76)%、(59.26±3.75)mm、(59.86±3.72)mm、(137.85±12.74)mmHg、(89.14±7.43)mmHg、(90.33±6.84)次/min。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BNP水平比较分析 治疗2d、3d、7d后,观察组BNP水平分别为(628.54±483.63)ng/L、(506.72±308.44)ng/L、(318.26±219.82)ng/L;对照组分别为(769.81±524.20)ng/L、(804.38±623.27)ng/L、(819.66±519.49)ng/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分析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7.06%(33/34),对照组血管再通率为82.35%(28/3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4两组患者心肌酶水平比较分析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LDH、CK-MB、cTnI水平分别为(131.21±13.64)IU/L、(13.19±1.28)IU/L、(0.17±0.02)ng/mL;(167.43±15.59)IU/L、(17.14±1.53)IU/L、(0.28±0.03)ng/m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造成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临床上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以疏通病变血管、缓解心肌缺血为主要治疗原则。传统方法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通过静脉给药,改善栓塞的血管,使栓塞的血管恢复通畅,但在治疗过程中易因溶栓时间及其他药物禁忌证等相关因素影响治疗效果。研究显示[2],静脉溶栓治疗适用于发病后4.5-6.0h的患者,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及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而言,术后极易发生再出血或再次脑梗的风险。因此,此种方法较难全面推广使用。随着科学的发展,医疗设备的完善,临床上冠状动脉介入术广泛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被称为栓塞血管开通法[3]。此种治疗方法首先对股动脉或桡动脉进行造影,随后实施相关的介入治疗,可以清晰的观察病变的血管,且检查属无创检查,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依据。采用经桡动脉治疗后,患者术后可在短时间内下床活动,各项功能恢复较快,患者住院时间短,治疗耐受性高。此外,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有效保护存活的心肌功能,改善心肌血流的灌注,减少梗死的面积,为临床进一步治疗赢得了有效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患者抢救成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溶栓治疗相比,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较好的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并维持血压及生命体征的稳定,对促进患者预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血浆BNP水平逐渐稳定,分析其原因可知当患者自身心室负荷过大,心室增大的状况下,血浆BNP水平将迅速提高,并释放至血液中,其释放的程度与患者左心室功能障碍等因素呈正相关,可作为临床上评估患者心功能、心力衰竭及预后状况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血清中LDH、CK-MB、cTnI水平较低,一旦出现心肌缺氧缺血,心肌细胞发生损伤而释放出心肌内的多种酶,使得LDH、CK-MB、cTnI水平迅速升高。冠状动脉介入术可使患者在短期内迅速恢复血运重建,且其再开通的梗死血管稳定、有效、持久,能够更快更好地减轻患者心肌损伤,进而保护和维持患者心脏功能。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术,可大幅提高患者的心功能水平,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建勋,李海鹃,苏保华,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25):56-58.
[2]郭肖立,郑晓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19):96-98.
[3]崔嵩.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及心功能的影响[J]. 当代医学,2020,26(26):86-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