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不同介入手术治疗时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完全栓塞率情况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24期   作者:崔宗义
[导读] 分析不同介入手术治疗时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完全栓塞率及其预后效果。
        崔宗义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河南省    450000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介入手术治疗时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完全栓塞率及其预后效果。方法:择取该院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将入组患者分成早晚期治疗两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血管内的栓塞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栓塞情况、预后的GC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病率。结果:早期治疗组中,44例患者为完全栓塞,5例患者是大部分栓塞,l例患者是部分栓塞,完全栓塞率为88%;晚期治疗组中,25例患者为完全栓塞,13例患者是大部分栓塞,12例患者是部分栓塞,完全栓塞率为50%;(2)早期治疗组中,有2例为脑梗死,2例为下肢静脉血栓,3例为脑积水,2例为破裂再出血,5例为脑血管痉挛,并发症的发生率是28%;晚期治疗组中,有8例为脑梗死,6例为下肢静脉血栓,5例为脑积水,3例为破裂再出血,10例为脑血管痉挛,并发症的发生率是64%;(3)早期治疗组的Gcs评分为(13.2±1.8)分,Barthel指数为(82.8±7.8),晚期治疗组的ccS评分为(13.9±2.0)分,Barthel指数为(70.5±5.5)。结论:早期的介入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且完全栓塞的程度较高。
        关键词:不同介入手术;治疗时机;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疾病中危害性较高的一种,其主要表现为颅内动脉的血管壁出现异常的膨出,极易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其具有较小侵袭性,致残率较低。为分析不同介入手术治疗时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分析不同介入手术治疗时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完全栓塞率及其预后效果,择取该院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择取该院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患者均经过CT或DSA检查确诊,包括86例患者为蛛网膜下隙的首次出血,30例患者为2次出血,2例患者为3次出血。前后交通的动脉瘤为52个、42个,大脑前中的动脉瘤为8个、20个。将患者按照血管内治疗时距离发病的时间来分两组,各50例。早期治疗组(距离发病时间≤72h)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22—80岁,平均(45.3±4.4)岁,体质量55.80kg,平均(70.6±5.8)kg;晚期治疗组(距离发病时间>72h)中男23例,女26例,年龄20~79岁,平均(44.8±4.9)岁,体质量54—80kg,平均(71.2±3.2)kg。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纳入标准。人组患者均患有自发性的蛛网膜的下腔出血,伴有或不伴有颅内的血肿。
        3、方法。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患者成仰卧位,将穿刺点完全暴露。股动脉穿刺,置人6F动脉鞘,DsA血管造影来确定载瘤动脉的具体位置及动脉瘤的大小和形状。替换导丝的同时将造影管拔出,插入导引导管,将塑形微导管经过导引导管穿人到患者颅内动脉瘤腔中的外1/3的位置。选取电解可脱性的弹簧圈填人到动脉瘤腔中,填入的过程中应通过DSA来观察患者的填塞程度,以最大限度的填塞为宜。
        4、术后处理。患者术后行常规处理,在8h内静脉滴注尼莫通50mg,通过腰穿持续的将脑积液进行引流,另外每天滴注低分子的肝素钙2500u,滴注时间是1—3d,抗凝治疗3d。
        5、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栓塞情况、预后的GC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病率。
        6、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2.0软件处理。其中两组患者的的栓塞情况为分级指标,应使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zz检验,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 果
        1、两组患者的栓塞情况比较。早期治疗组患者的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晚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比较。早期治疗组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晚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患者Gcs评分及改良Bardlel指数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早期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晚期治疗组(P<0.05),而GCS评分与晚期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 论
        颅内动脉瘤发病较急,病情变化较快,治疗不及时极易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研究发现,约有超过40%的患者发病出血,因此及早治疗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动脉介入栓塞技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其主要栓塞在动脉瘤的血管,是动脉瘤血液循环受阻,进而控制出血情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不同手术时机的选择,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超早期和早期治疗的效果更加明显,因为血液中的白细胞并未全部溶解,氧合血红蛋白的释放较小,不易造成血管痉挛。确诊方法主要有: (1)头颅CT和CTA:现今头颅CT在全国的基层医院已比较普及,CT扫描可以明确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可通过血肿出现的部位大致推断破裂动脉瘤所在位置,但引发SAH的病因较多,很难判断是否是动脉瘤破裂而引起的出血,此外CT对于巨大动脉瘤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头颅CTA对破裂动脉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取代DSA作为动脉瘤的确诊方法。CTA通过无创性注射造影剂,可以准确的对破裂动脉瘤及其载瘤动脉进行显示和观察,明确其空间位置、瘤体大小、瘤颈方向和宽窄,甚至可以预测其病情走向。此外还可初步排除引起SHA的其他血管性疾病,例如颅内动静脉畸形、烟雾病、颈动脉一海绵窦瘘等。CTA显示的动脉瘤瘤颈宽度大于其实际宽度,且CTA仅能显示瘤内血流充盈的区域,不像cT那样可显示整个动脉瘤,由于这些缺点的存在,常会干扰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其短期内不能替代DSA成为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式。 (2)头颅MRA:MRA能进行横扫、冠扫、矢状扫,能够精确显示动脉瘤与周围重要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但磁共振设备比较昂贵,因此在基层医院普及率不高,一般不作为破裂动脉瘤的诊断方法:但MRA在成像时可以有效的滤除术后弹簧圈和动脉瘤夹所产生的尾影,因而成为动脉瘤术后复查的重要手段。(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颅内动脉瘤的最后确定诊断主要依赖于9SA,它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DSA可以明确显示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数目、瘤内血栓、瘤颈宽度及方向;可以明确颅内血管的基本情况,包括血管硬化情况、血管痉挛的程度、侧支循环及先天血管变异;与CTA相比,虽然DSA是有创检查,但它的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有研究表明其发生率小于0.5%。对于临床上发现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患均应尽早行DSA检查,特别是那些头颅CTA或MRA检查阴性的患者,更应该用DSA进一步筛查,降低漏诊率。本研究发现,早期治疗组完全栓塞率高于晚期治疗组(P<O.05);早期治疗组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晚期治疗组(P<0.05);治疗后,早期治疗组的Banhel指数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晚期治疗组(P<O.05),而Gcs评分与晚期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总之,早期的介入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且完全栓塞的程度较高,且预后较为明显,为颅内动脉瘤预后治疗首选的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1] 张昌伟,王朝华,徐丁.老年颅内破裂性动脉瘤介入术后继发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临床误诊误治,2017,30(7):70—75.
        [2] 温 毓.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围术期的护理体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3):94—95.
        [3] 闫凯旋,张恒柱,甄勇.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夹闭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预后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9(4):35.
        [4] 刘旭,匡涛,朱家伟.颅内动脉瘤在不同时机下行介入栓塞术的疗效评价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16):81·84.
        [5] 李金坤,孙晓娟,吴洪涛.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6):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