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薇,苏 阳*,迟文成,匡海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市 150040
摘要 目的:探讨并系统列举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并介绍解决的措施,以达到让人们更加科学、合理、高效使用中成药的目的。方法:采用回顾汇总法,针对中国知网等学术期刊收录其中有关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文献展开调取和梳理。结果:中成药不良反应包括中成药副作用、过敏反应、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特殊毒性反应(包括依赖性、致畸、致癌、致突变)等。加强对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遵医嘱用药等措施可合理应对中成药不良反应. 结论: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复杂、种类繁多。目前仍有大多数中成药不良反应尚未明确,需引起医务人员及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关键词 中成药不良反应;应对措施;综述
中成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材为原料、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为标准,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加工制成的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1],它疗效显著、服用方便,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被人们广泛使用。但在临床应用中,虽其使用有很大优势,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包括药物的副作用、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等)、依赖性、致畸作用、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等。频发的中成药不良反应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以上实际情况,本文对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系统分类、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便于今后深入了解并针对性的制定合理化用药措施,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1副作用
副作用(Side Effects;Adverse Reactions)系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常见副作用包括临床上常见的有嗜睡、恶心、倦怠、腹泻、口干、失眠、水肿等。研究证实,减量用药后不良反应明显减轻,停药后则不良反应症状消失[2]。例如复方甘草片具有良好的止咳,祛痰、平喘作用,但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过量使用会导致尿量及钠的排出减少,进而导致身体积存过量的钠而引起高血压;同时,会使水分储存量增加而导致水肿。此外,过多血钾流失引起的低血钾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症状。因此,含甘草的药物不宜与利尿剂合用。
2过敏反应
由于机体受到某些中药或中成药成分刺激后,体内产生了抗体,当该药再次进入机体时,发生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中药、中成药亦可产生过敏反应,发生率与日俱增,其表现有轻有重,轻者表现皮疹、斑丘疹、红斑等,重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等,致死者已不鲜见[3]。
由于中成药中的中草药成分复杂、品种繁多,其中不少具有抗原性,如动物药中的蛋白质、植物药中的多糖以及小分子物质。黄柏中的小檗碱、金银花中的绿原酸等,均可诱发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其中以注射剂所致的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以过敏性休克最严重,死亡率高。
3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指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和结构的病理变化,分为急性毒性与慢性毒性反应。其中急毒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慢毒常损害肝、肾、造血器官和内分泌器官的功能。此外中成药的致畸胎、致癌、致突变属于慢性毒性中的特殊毒性反应。毒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服药者应谨遵医嘱,合理用药,尽量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
3.1急性毒性反应
因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称为急性毒性,涉及心血管、呼吸、神经系统等。临床表现有心悸、呼吸困难、头晕等,中成药剂量过大或误用等均可引起中毒。据现代临床观察,因各种原因引起中药急性中毒的发生率日益增多,致死病例也不鲜见。
3.2慢性毒性反应
慢性毒性反应常损害肝、肾、造血器官和内分泌器官的功能。现代医学临床也确实发现有些中成药反复应用或长期服用对机体可产生慢性毒性,其表现涉及面也广,如牛黄抱龙丸反复应用可致腹泻;大活络丸连服数日致上消化道出血;黄花夹竹桃等含有强心昔类中药长期应用可导致洋地黄样心脏中毒;云南白药连续服用可致血小板减少,皮肤斑痰点、牙龈出血或鼻衄等[4]。针对以上情况,患者应谨遵医嘱,合理用药。医者应规范处方剂量,严格控制剂量、疗程等。
3.3特殊毒性反应
3.3.1依赖性
由于反复用药,长期用药,患者产生精神依赖,一旦停药出现戒断症状(兴奋、失眠、呕吐、震颤,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若给予适量药物,症状立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依赖性。中成药长期用药也可产生依赖性(或成瘾),如有患者因患习惯性便秘,长期服用番泻叶,停服则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焦虑不安、失眠、厌食、呼吸加快、血压升高、体重减轻等。
3.3.2致畸、致癌、致突变
致畸、致癌、致突变,三致反应属于中药慢性毒性中的特殊毒性反应。具体分类情况见表2。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中成药不良反应层出不穷的报道表明此问题已不容忽视。在这个中医药文化蒸蒸日上、中成药地位稳步提高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探究、明确中成药不良反应以更好地发展中成药前景乃至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本文系统综述中成药不良反应,影响中成药不良反应因素及防止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尽管本文已经系统归纳总结了很多中成药不良反应,但仍有大部分中成药均注明不良反应“尚未明确”,说明大多数中成药不良反应仍属未知。这些仍需引起医务人员及生产企业的高度关注并加以解决,尽快明确中成药不良反应,为医患搭建更好的用药平台。医药是人民生命健康之所系, 降低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 是时代赋予中医药人的使命, 任重而道远。
[1]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贾 敏,鲁 嵒,张允岭,廖 星,梁 晓,申 伟,魏竞竞,雷 林,陈 倩,付国静.口服中成药治疗偏头痛的网状Meta分析[J/OL].中国中药杂志:1-17[2020-07-3115:05]
[3]孟宪珍.131例外用中成药过敏反应报告及成因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9):241-242. DOI:10.3969/j.issn.1009-6019.2014.09.312.
[4]周贻谋.中成药的毒副作用不可忽视[J].家庭医学,2004,(10):8-9. DOI:10.3969/j.issn.1001-0203.2004.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