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中毒常见的预防策略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24期   作者:李金梅
[导读] 在寒冷的冬天,我国有不少人会选择烧煤炭的方法来取暖,也会有一些人不幸煤气中毒。

        李金梅
        旺苍县妇幼保健院 四川 广元 628200
        在寒冷的冬天,我国有不少人会选择烧煤炭的方法来取暖,也会有一些人不幸煤气中毒。煤气中毒也就是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是因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一种有害物质。那么一氧化碳是怎么样使人中毒的呢?为了人身健康,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常见的煤气中毒的预防措施呢?
                     
1. 什么是煤气中毒?
        煤气中毒是一种由过多的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血液含氧量降低,而导致的中毒。煤气中毒严重者可能直接死亡。在我国,煤气中毒属于一种流行病,有着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其高发季节为冬春季节,即春节前后。
        1.1.煤气中毒的原因
        煤气中毒的原因有很多。从本质上来说,煤气中毒都是由过多的一氧化碳进入人体而引发的。由于病人所处环境的不同,其煤气中毒的原因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煤气中毒的原因可能是长期在密闭的空间内使用煤气取暖、做饭。此时,由于门窗紧闭,大量的一氧化碳不能及时的排出,便留存在室内,进而被吸入人体。同时,有些家庭的烟囱安装不合理也有可能使煤气倒流、难以排出,而导致煤气中毒。
        1.2.煤气中毒的症状
        煤气中毒的症状根据病人中毒的轻重程度而有所不同。一般,煤气中毒症状可以根据轻度中毒、中度中毒和重度重度分为以下几种。
        当煤气中毒患者属于轻度中毒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恶心呕吐、心慌和全身乏力等症状。此时,患者如果及时的开窗通风,并吸入新鲜空气,其症状将迅速减轻、消失。当煤气中毒患者属于中度中毒时,患者还有可能出现多汗、烦躁、走路不稳、皮肤苍白、意识模糊和困倦乏力等症状。如果患者能够及时的识别自身中毒程度,并采取有效措施,便可基本痊愈,且不留有后遗症。当煤气中毒患者属于重度中毒时,患者会出现频繁呕吐、口唇和皮肤黏膜都呈樱桃红色的情况。同时,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有些患者甚至会出现抽搐、大小便失禁、呼吸微弱和瞳孔散大的症状。此类患者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尽量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2.煤气中毒的治疗原则
        有些煤气中毒者的情况较轻,有的煤气中毒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虽然这两类患者的治疗方式有着些许不同,但是,其治疗原则是大致相同的。针对煤气中毒,我们需要遵循的治疗原则:快速将病人转移至空气新鲜的地方,或者迅速打开门窗,让空气流通,并及时拨打120。如果病人呼吸微弱甚至停止,则应马上对其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脏按压。
3.煤气中毒常见的预防策略
        通过以上对煤气中毒基础知识的介绍,相信大家都明白了煤气中毒离我们很近,且情况较为严重,有时可能致人死亡。因此,有效预防煤气中毒对我们身体健康的维持尤其重要。那么,煤气中毒常见的预防策略有哪些呢?
        (1)用煤是开窗,保证空气的流通。我们用煤气做饭或在室内用煤炭取暖时,一定要打开窗户,使房间里的空气流通,保证氧气的供应。
        (2)春节期间,大家尽量在室外架柴取暖。春节期间,我国有些地方习惯围在一起架柴取暖。这时,我们可以尽量选择在室外进行这项活动,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3)随时检查煤气炉是否漏气。有些家庭习惯使用煤气炉,为了有效预防煤气中毒,需要在使用煤气炉的时候随时检查连接煤气罐的橡皮管出现是否松脱、老化、破裂的现象。大家如果发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解决漏气问题。
        (4)安装可燃气体泄露报警器。有些家庭里有火炉或煤炉,则可以选择安装可燃气体泄露报警器,以避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煤气中毒。如果室内的煤气浓度过高,报警器就会及时报警,让大家有所察觉,而实现从根本上预防煤气中毒。
        (5)睡觉前,必须检查烟筒是否漏烟。晚上,大家在睡觉之前一定要检查火炉、煤炉是否漏烟,并且要开好排烟的火档。除此之外,大家在使用烟炉时,一定要装好烟筒,避免烟筒漏烟。
        (6)定期清理火炉及其烟筒。在使用火炉一段时间后,残留在炉内的煤渣可能堵塞烟筒。因此,我们需要定期清理火炉及其烟筒,以保持烟筒的畅通。一般,我们可以2至3个月清理一次烟筒。
        (7)合理运用通风孔。我们可以在窗户的最下端开一个通风孔,加快室内的空气流通,并促进煤气的排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