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娟
巴中市妇幼保健院 ,四川省巴中市636000
研究发现,人体第一大消化器官为肝脏,若机体出现肝脏病变,临床借助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其属诊断肝脏疾病的“金标准”,可尽早对肿瘤分化程度加以明确,对患者弥漫性肝病进行综合评估,如脂肪变、炎症、纤维化程度等,但该项诊断方式仍有创伤性强、取材受限等缺陷,临床应用受限,因此肝脏影像学检查顺势出现,具无创、检查时间短及检查范围广等优势,提供多项成像形式,从不同角度对疾病组织学特征综合反映、应用范围较广,常见方式有超声、CT及MRI检查,但3者检查方式的优势仍有较大争议,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
一、超声检查
近年来研究表明,超声具备无创、操作简便、实时性强、成本低廉及无辐射等优势,在诊断肝脏疾病中有积极意义,常见技术如下:
①超声动态增强造影(DCE):该项技术以微泡造影剂为基点,超声作用下,微泡出现振动、有强回波产生,可将组织信号对比度提高,有效检出肝脏局灶性病变,利于对肝脏疾病情况实时性观察,且借助微泡造影剂标记,可对肝脏组织局部血管生成情况、炎症分子影像特征直观反映,但kupffer细胞易吸收微泡、影响诊断结果,临床应用受限;
②超声弹性成像:该技术作用机制是,通过对内源性或外源性激励在肝脏产生的剪切波进行采集,对肝脏实质的弹性参数、成像进行计算获得相关数据,可对肝纤维化程度综合评价、尽早明确患者疾病情况,但腹水、肥胖等因素易影响诊断结果。其次,该技术在诊断肝脏肿瘤中应用广泛,但不易对肝脏良恶性肿瘤进行区分,实际应用时还需辅助其他手段、利于尽早明确病情。
二、CT检查
①能谱CT:经研究发现,同一组织采用不同能量X线穿过时,表现为不同的衰减程度,肝脏疾病患者借助能谱CT诊断,可予以患者高低能量扫描,获得相关扫描数据,利于分离物质、保证获得图像及参数较丰富,且该技术可对组织解剖、形态学改变清晰显示,对组织能量学的差异性进行量化,继而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但该技术实际测定相关参数时,使用造影剂易引起过敏、慢性肾功能损害等,不适用于年轻群体;
②CT灌注成像:从既往研究结果来看,该项诊断技术是对患者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动态扫描患者肝脏情况,获得时间-密度曲线,以不同数学模型为基点,对各种灌注的相关定量参数进行计算,利于对组织器官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直观反映,其中肝动脉、门静脉灌注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为常见的参数。其次,部分研究数据显示,肝脏出现及纤维化期间,机体血供情况明显变化,如门静脉、肝脏总灌注量明显下降,肝动脉灌注指数、达峰时间明显增加,因此肝硬化背景下,借助CT灌注成像可提高肝癌检出率,避免发生误诊或漏诊等现象,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效果,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时,也需使用对比剂、辐射性较强,影响检查者身体健康、临床应用受限。
三、MRI检查
研究表明,MRI检查具备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及多参数成像等优势,随着现代医疗事业发展,MRI设备更新、定量技术进展,该检查手段在评估肝脏疾病中应用广泛,具体分析如下:
①扩散加权成像(DWI):目前可无创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活动的唯一技术为DWI,分析工作原理为:以成像序列为基点,施加强度相同、方向相反的扩散敏感梯度场,对组织内的水分子扩散受限程度切实检测,若细胞水肿、密度增加时,明显限制细胞外间隙中水分子扩散,呈相对高信号表现,且该技术有较快的成像速度、无需使用对比剂,可获得定量指标-表观扩散洗系数,利于对肝病密切观察,且肝脏良性、恶性疾病鉴别采用DWI图像、ADC值测量,综合判定肝癌分级,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数据。
②磁共振波谱(MRS):研究表明,影像学诊断中,肝脏脂肪定量的金标准为MRS技术,脂肪信号存有多个频率,借助3T磁共振设备,获得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可获得精准的脂肪定量结果,可重复性良好,但该技术仅能对小块组织检测,患者运动易影响检查结果,应用受限。
③磁共振弹性成像(MRE):经调查发现,该项技术是测量剪切波传播的弹性成像技术,以MRI成像设备为基点,额外配置激发装置、促进剪切波产生、使组织质点出现位移,配备运动敏感梯度场的磁共振相位对比脉冲序列,切实观察组织位移,后处理获得相位图,借助反演重组算法、对弹性系统合理计算,获得组织内部空间分布图,采集声窗、检查路径均不会影响检查结果,可对患者整个肝脏进行扫描、全面评估病情,避免发生误差,但检查费用较高、不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png)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肝脏疾病诊断的要求提高,影像学检查面临重要机遇、挑战,超声、CT和MRI检查均能为诊断肝脏疾病提供重要数据,为疾病尽早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多可能性,若说上述3项检查哪项更好,还需结合患者实际、医院情况提供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必要时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模式、技术,充分发挥各技术的作用优势、弥补各自间的不足,利于尽早确诊患者肝脏疾病类型、避免误诊或漏诊,改善预后效果,具有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