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排1王海霞2
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1 山东 青岛 266400 青岛时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 山东 青岛266400
摘要:
河湖沿岸是万物生命的源头,也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尤其是滨河景观带,是一个城市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地区之一。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滨河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中大部分原先以防洪功能为单一目的的河道已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滨河景观改造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本文以城阳虹子河景观改造为例,总结城市河流景观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场地特征,对城市滨河景观改造的设计方法与理论做出探索。
关键词——滨河绿地、生态、环境提升、景观改造
城市滨河景观改造与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景观改造应与城市发展方向相契合,应从城市景观系统规划出发对城市滨河景观改造建设。但是目前城市滨河景观在快速化的城市更新中发生停滞,基础设施老化、功能布局缺失等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越发严重。如何协调滨河传统景观风貌与现代城市需求之间的平衡,己成为对其进行改造所面临的主要矛盾。通过对滨河景观进行适时性更新,增加新的需求元素,重构景观形态,不断改善城市生态和环境空间,力求达到一个新的动态平衡,焕发滨河景观带的活力。
1.城市滨河景观存在的问题
1.1生态环境恶化
城市早期的河道整理工程主要以防洪排涝为主,缺少对河道周边生态环境的考虑。如自然河流的渠道化,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直立式驳岸、石砌驳岸、用混凝土加固河岸筑坝等传统的工程措施,将自然河道变成为钢筋混凝土河道,严重破坏河岸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损害其自身的水量调节能力,植被由水生转向中生、旱生,整个滨河景观失去生命力。
1.2参与性降低
河道缺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相互渗透,滨河空间只能满足使用者浅层次的使用需求,乏味单调的滨河景观道,具有吸引力的休闲活动的场所缺失,只为邻近的少部分居民使用,缺失其原有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和作用。
1.3缺乏本土文化融入
大多数河道景观简单套用成功案例的开发模式,缺乏对原有河道总体规划的把握和自身特色的异质性,忽略了地方文化特色,一味追求现代化,滨河景观空间格局及形式与城市风格特色不匹配。只有具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征,才能彰显自己独特的景观魅力。
1.4 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城市滨河景观要充分考虑工程改造中的人工性与河道本身自然性之间的问题,既要保持自然的河流水系,又要契合现代城市的发展,在两岸营造人工景观,同时兼具城市快速交通的功能。城市滨河绿地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演替,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使城市滨河景观带缺乏统一规划的乱、差现象,影响了滨河地区生态化、自然化的良性发展,造成滨河环境复杂化的现状。
2.城市滨河景观改造设计的发展趋势
2.1生态环境保护先行
城市滨河绿地是水陆过渡地带,生态环境呈现出由水域到陆域的变化,具有敏感、复杂、脆弱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城市滨河绿地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2开放融合的设计理念
滨河绿地应是城市天然的开放场所,不仅是城市中自然绿色的空间,还为城市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舒适场所。滨河绿地不仅仅是一块单纯的景观绿地,它更要融入市民的生活之中,便于到达,乐于到达,与之亲密接触,让人们在城市滨河绿地里放松身心,休闲娱乐,感受城市的人文关怀。
2.3重塑城市文脉的设计理念
滨河绿地应该是城市文化内涵的载体,需要与城市的风俗民情、传说故事等城市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承载其中,滨河景观设计不单是形态上的简单勾勒,它更应该是城市历史底蕴的延伸,是一个城市弘扬本土地域文化的平台。
3.城阳虹子河景观改造
加强河道生态治理,推进城阳区“五水绕城”整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的生动体现,实现河道生态环境改善,提升城市功能形象,增加民生福祉。围绕水污染防治、防洪排涝、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景观文化等,全面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风景线。
3.1项目概况
虹子河发源于凤山,上起虹子河水库,下至入墨水河口处,全长10.1公里,河道宽度12-30米,两侧绿化带宽度10-150米,改造面积58万平方米;沿线现有基本农田、一般农田、学校、建设用地、城乡居民点等。
3.2 项目改造思考
从“河道治理、水体利用、生态保护”各个环节入手,统筹考虑城市防洪、生态保护、环境提升、景观休闲、产业布局等城市功能和市民需求,充分融入中水回用、海绵城市、自然涵养等技术理念,努力将过城河道打造成防洪屏障、生态绿道、景观中轴、亲水长廊和产业动脉。
3.3 设计目标
通过对基地环境分析及城市总体规划情况的综合考虑,依据规划指导思想,确定以自然性、亲水性、休闲性为基础,以和谐、整体、环保、经济为总体目标,从根本上治理环境,融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为一体,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滨水特色,体现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区域,反映时代精神。
3.5 具体设计
结合周边规划用地,设计体现不同地段的城市形态与形象,精心塑造城市空间,创造出便民、以人为本的宜人环境,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风景线。
设计在综合考虑场地及周边主要用地性质的基础上,强调城市与河流的融合、人与自然的亲近,将“归心乐泽,栖水悦城”作为本次设计的设计主题,力求通过河流廊道的修复重塑,绿色开放公共空间的活力植入,打破人与河道的隔阂,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完善河道游憩功能,营造城市滨河景观,带动水岸经济发展,回归亲近水滨的心,栖息水边享受品质城市的魅力。
河道及两侧被现状车行桥、人行桥分为若干段落,每段具备不同的环境特征,设计根据水面线的推求,全线贯穿慢行系统,根据功能分区和景观节点布设,营造绿岛、平台、儿童活动场地等景观,结合生态河道的恢复,营造草坡入水及亲水平台的驳岸形式,保证常水位时引导游人亲水嬉戏的观景效果,同时满足河道泄洪时的安全性。
将虹子河划分为五个景观设计段落,分别从生态、城市、文化、游赏、运动等方面,通过设置漫步休闲路、城市历史展示舞台、艺术广场、市民休闲草坪等,局部节点设置地标性雕塑小品等表达设计精髓。自上游至下游分别为活力运动区、自然林地区、居住休闲区、文化体验区、生态展示区。
靠近农业大学一侧的两岸功能布局是校园向城市过渡的设计手法,通过增加铺装的开敞式设计,改变现状密闭的林地带来的阻隔的效应,在安全、方便管理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半透明性的相互渗透界面,以形成更加友好的交流互动。与此同时,构建交流平台、休闲空间、纪念场所、观景平台等不同人群需求的功能场所,让这处未被妥善利用、一直处于被遗忘的区域成为大学故事和行为发生的刻录机。自由穿插的碎石树池和座椅,与块状的铺装铺砌从平面上完美对应,为了提升场地的特色属性和大学生的认同感,在铺装上序列性的布设星座灯带,配上英文地刻,漫步于虹子河畔,看静夜星空、繁华落幕。
结语:
滨河景观是城市中标志性的景观资源,是城市最具活力的游憩场所,生态性滨河空间与城市景观之间的相互融合有利于美化城市环境、增加河流的生命力。使城市滨河景观成为人们积极参与、互动体验的开放空间。以生态理念为基础,维护自然河道的原有形态,采用生态性铺装,合理搭配植物,融合本地历史文脉,恢复河道原有生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整治” 与“美化”[J].现代城市研究,2003(5):12.
【2】张国忠. 城市河道生态驳岸设计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5).
【3】安文娴.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浅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9.
【4】李文鹏.城市景观带中滨水景观的地域文化研宄[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