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与综合管廊合建方案研究--以南宁市轨道交通5号线与壮锦大道及明秀路综合管廊合建项目为例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4期   作者:廖全
[导读] 轨道交通和城市综合管廊均属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合理利用开发是解决城市日益严重的土地紧缺、环境恶化、交通拥塞、能源浪费、防灾安全等问题,

        廖全
        佛山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轨道交通和城市综合管廊均属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合理利用开发是解决城市日益严重的土地紧缺、环境恶化、交通拥塞、能源浪费、防灾安全等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以南宁市轨道交通5号线与壮锦大道及明秀路综合管廊合建项目为例,详细研究综合管廊与轨道交通共建设计相关问题,分别从轨道交通路由与综合管廊路由规划、施工工法的选取、合建形式选择、消防人员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总结归纳前置条件与设计工作方法,为相关设计实践提供一种设计思路与模式。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管廊;地下空间开发;BIM;


一、研究背景
        轨道交通是在城市中修建的快速、大运量、用电力牵引的轨道交通。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不断上升,城市轨道交通成为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缓解城市内部大量人口的首选交通解决方案。
        综合管廊是21世纪新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轨道交通与市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都属于重大市政地下工程[1],均属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前者主要解决“人通行”空间问题,后者主要解决“物占位”空间问题。而地下空间是城市重要的空间资源,合理利用开发是解决城市日益严重的土地紧缺、环境恶化、交通拥塞、能源浪费、防灾安全等问题,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城市发展方式转变[2],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本文基于南宁市轨道交通5号线与壮锦大道及明秀路综合管廊合建项目为例,详细研究综合管廊与轨道交通共建设计相关问题,分别从轨道交通路由与综合管廊路由规划、施工工法的选取、合建形式选择、消防人员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为相关设计实践提供一种设计思路与模式。
二、案例简介
        壮锦大道综合管廊工程位于壮锦大道,南起国凯大道,北至江南大道,长6.32Km。明秀路综合管廊工程位于明秀路,南起江北大道,北至邕武路长8.021Km。基本位于道路侧分带下方,局部占用非机动车道,综合管廊路由与5号线交叉范围采用明挖工法与地铁合建,其余范围综合管廊采用采用外径6米盾构断面。
三、主要研究内容
3.1综合管廊的平面线路
        结合壮锦大道周边的主要控制因素,本工程综合管廊主要对比以下四个方案:1、中央分隔带明挖方案;2、侧分带明挖方案;3、明挖与盾构结合方案;4、全盾构方案;
        经综合比选,线路方案一、方案二明挖拆迁、交通影响较大,可实施性较差;线路方案三拆迁量少、交通疏解影响较小、管线迁改量少、绿化迁移小。线路方案四可利用5号线现有的全部区间盾构机械及管片设施,采用同种机械和相同规格的预制构件来施工,使工程造价显著降低。此外,盾构区间可以埋设较深,可在竖向避开5号线车站及出入口。符合管廊规划,可实施性强,方案拆迁面积较少,交通疏解量较少,管线迁改量较少,绿化迁移量较少;对社会影响最小的方案较适应。
3.2综合管廊断面比选
        根据入廊管线的种类、规格、数量、运输、安装、维护要求和管廊内预留空间、施工方法等,确定管廊分舱、断面形式及控制尺寸。考虑进行四个方案进行比选:

图8:综合管廊断面对比图
        经综合比选,断面方案四(盾构直径5.4m)符合管廊规划,可实施性强,可利用5号线现有的全部区间盾构机械及管片设施,具有管线容量大,集中易管理,管线改造对周围影响小等优点[3],对社会影响最小,是最佳的实施方案。且盾构区间可以埋设较深,可在竖向避开5号线车站及出入口。此方案将给水管、电力管线、通讯管线全部入廊,市政管线的维护仅需要对排水、燃气管进行维护,减轻了市政直埋管线的维护压力。因此,推荐断面方案四作为综合管廊标准段的建设断面。
四、合建方案重、难点
4.1合建节点分析
        本项目考虑南宁地铁5号线与沿线综合管廊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4]。减少工程投资、降低社会影响、减少后期建设对沿线地铁运营的影响。根据轨道交通及综合管廊的竖向标高及空间位置关系,合建节点主要分类如下:

图9:合建节点汇总表
        4.1.1.那洪站合建节点
        综合管廊起点位于地铁5号线那洪站附近。管廊路径经过车站附属无法避开,且覆土难以满足要求时,需采取压缩截面高度,加宽截面以满足管线通过时的间距要求,可采取与5号线附属结构合建的形式通过(结构脱开,不共板,有利于防水层施工),覆土厚满足道路基层最小厚度。
        4.1.2.那洪立交站合建节点
        综合管廊那洪立交站范围内的市政道路立交隧道及轨道4号线盾构区间构筑物中间穿过,管廊与立交隧道一次性实施建设,4号线区间最后实施。根据5号线三个附属标高及覆土厚度,可采取上跨或下穿5号线附属的措施通过,5号线那洪立交站三个与管廊交叉的出入口均采用暗挖的方式,合建时应修改5号线附属的施工工法,且应协调立交隧道以及4号线区间的施工工期,协调车行隧道基坑支护结构,加深合建段基坑支护深度。
        4.1.3.金凯路站合建节点
金凯路站为充分利用地铁已实施的交通疏解、管线迁改及地铁已施工部分的围护结构,考虑综合管廊工作井与出入口合建,合建方案如下图,该方案可减少管线二次迁改及二次交通疏解,避免道路反复开挖。同时可以避免管廊后期在地铁保护区范围进行施工作业,减少对车站主体结构抗浮、防水、振动等不确定的施工因素影响。减少对已运营地铁的安全影响。
        
图12:金凯路站合建节点示意图
4.2盾构段综合管廊逃生口设计分析
        根据《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5.4.4-1条“敷设电力电缆的舱室,逃生口间距不宜大于200m”;5.4.4-4条敷设其他管道的舱室,逃生口间距不宜大于400m;5.4.5条“综合管廊吊装口最大间距不宜超过400m”。
        与城市轨道交通共建的综合管廊大多采用盾构法实施,且需下穿沿线地铁车站及区间,综合管廊盾构段埋深较深,若盾构段综合管廊的逃生口间距按200m来设计。综合管廊每间隔200m需施工一个盾构过井,综合管廊盾构段沿线地层以含水量丰富的圆砾层为主,若工作井深度较深,且盾构机需频繁进出洞,则施工风险较大且不经济。
        根据《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5.5.7条第1点“非开挖式隧道的安全孔间距可适当增加”,结合明秀路周边现状条件,考虑将逃生、通风口最大间距适当增加,建议参考《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5.4.4-4条“敷设其他管道的舱室,逃生口间距不宜大于400m”的要求设置。

        图15:综合管廊标准段逃生口布置图
        综合考虑安全疏散及吊装和出线要求来考虑,同时减少综合管廊附属设施对地面景观的影响,整合出地面附属建筑,吊装口、逃生口、通风口尽量合并设置,间距最大可按400m控制基本可行。
4.3合理运用BIM模型分析
        适用于与轨道交通共建的管廊断面形式主要为矩形、马蹄形、圆形断面等,由于综合管廊与轨道交通两者竖向标高及空间位置关系不同,管廊断面也会相应变化,如:
        4.3.1两舱转三舱断面
        管廊与轨道交通平面交叉位置,由于合建节点处综合管廊的高度受限,可采用压缩竖向尺寸,实现两舱变三舱,方便通过障碍。通过运用BIM三维建模,模拟管线在管廊内的空间位置,选取合理断面形式,保障管廊敷设空间及人员检修空间。

图16:综合管廊三维BIM模型图一
        4.3.2矩形转圆形断面
        综合管廊盾构段分为上下两舱,而明挖完是分为左右两舱,在两段不同工法的综合管廊直接设置转换工作井(兼盾构井),将管道分开的同时,也方便工作人员到每个舱进行检修和查看。

图16:综合管廊三维BIM模型图二
        通过BIM三维模型,可以合理设计转换工作井内管线的空间转换。便于各种管线的敷设、增减、维修和日常管理。
五、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与综合管廊作为城市建设中的社会公益事业项目,通过轨道交通与综合管廊合建方案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与设计理论与实践[5],可以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是解决城市日益严重的土地紧缺、环境恶化、交通拥塞、能源浪费、防灾安全等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因此,两者结合同步建设合理开发地下空间,成为当前城市建设新方向。有条件尽量达到同步规划、设计、实施。减少工程投资、降低社会影响、减少后期建设对沿线地铁运营的影响。同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晓琳. 城市轨道交通与综合管廊共建方案研究[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8, 21(09):111-114.
        [2] 钱七虎, QIAN, Qihu,等. 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转变城市发展方式[J]. 隧道建设, 2017.
        [3] 鞠宝杰, 王思学. 城市综合管廊应用分析[J]. 商品与质量, 2016, 000(031):260-260.
        [4] 李生辉. 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8, 000(031):709.
        [5] 王文卿.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