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农业发展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4期   作者:林存莉
[导读]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培养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是当前我国对农业发展提出的又一个要求

        林存莉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温水镇人民政府  273307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培养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是当前我国对农业发展提出的又一个要求,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促进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这是当前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么在我国,要从各个方面着手,对培养适应未来农业发展的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力求寻找到一套最适合培养我国未来农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经济管理人才可持续发展之路 。
1 未来农业发展的核心与特征
        未来农业发展的核心是农业的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改造和重塑传统农业的过程,最终体现为农业产业的高产、高效和优质。一般而言,农业现代化具备以下五个基本特征:一是市场化。所谓市场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综合目标,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二是产业化。所谓产业化是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是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企业化管理、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科学化。所谓科学化是善于传承和借鉴所有科学成果,不仅要运用现代的农业技术,而且要继承和发挥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还要运用其他现代科学的科技成果,包括运用社会科学的成果和先进的管理科学成果。四是集约化。所谓集约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的粗放经营向集约精细化经营的转变过程。五是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注重和强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高 度统一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2 我国高等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及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本科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1.缺乏“以农为本”的正确立业观及能力培养
        近年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基本忽视了“以农为本”立业观的培养和教育,甚至急 于撇清或者模糊与“农业”的关系,导致学生缺乏对农业的兴趣,没有主动去学习与农 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无从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很多有识之士倡导的培养学生“爱农的 情感、兴农的责任、强农的使命”只能是一句空话。
2.1.2 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
        现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基本上参照财经类院校,按大类进行设置,而没有结合农业 产业本身,进行有特色的专业设置,因此学科专业单一,基础学科薄弱,知识面狭窄。 特色的缺乏导致不同农业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设置都千篇一律。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等 基础学科上都存在共同的薄弱环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面都比较狭窄,完全不适应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2.1.3 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与课程内容陈旧
        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且没有与时俱进,多年如一日,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课程体系结构不完整,支离破碎,而且综合化程度不高[1]。课程内容陈旧,相互脱节与重复现象突出。
2.1.4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相互脱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欠缺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倾向。结果实践教学环节被大大削弱,学生动手机会很少,眼高手低,不能全面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求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脱节,重知轻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缺乏。
2.1.5 毕业生竞争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
        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原本的竞争力应体现在“农业”上,但由于缺乏“以农为本” 立业思想的指导,没有意愿,也缺乏相应的能力涉农就业,被迫与其他类型大学(综合性大学和专科性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同在经济类、金融类和管理类岗位上进行就业竞争,由于客观上的专业基础薄弱和长期缺乏的实际经验的熏陶和指导,因此完全处于下风,最终体现为就业率排名靠后,就业岗位待遇相对较差,这种低的就业质量, 反作用与招生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
2.2 研究生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 培养目标空泛
        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靠科研项目,由于培养目标空泛,因此科研选题随意性很大,因而对同一领域缺乏从不同角度、持续深入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打游击式”的应景研究,没有积累,所以不能有大的成就,也培养不出在国内、在行业有影响的领军人才。


2.2.2 定位不准确
        没有为农业服务,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做贡献的定位。缺乏深入调查,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缺乏基本认识,更谈不上深入了解。来自农业方面的课题,也就寥寥无几。
2.2.3 培养过程不规范
        有的学生是“入学之前化了钱,入学之后要赚钱”,没有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上。 他们把研究生教育纯粹当成了一种学位荣誉获得的台阶和工作晋升的垫脚石,没有遵守 和执行培养过程的规范性。
2.2.4 创新能力不足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的“大跃进”凸显了对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不够。招生多而课 题来源不足,很多研究生在修满基础学分后,没有可以从事的科研项目,导致无事可做,由于缺乏实际的科研项目锻炼,创新能力无从谈起。
2.2.5 治学态度不严谨
        由于内外部的原因,严重缺乏追求真理的精神;社会上弥漫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 空气。体现在研究生课程学习上,缺乏对于课程内容的深层次的了解,缺乏对前沿的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师和学生互动较少,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研究生知识积累、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致使研究生基础理论和知识面不够宽广,不能够跟踪学科发展前沿,致使研究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不强,最终影响培养质量[2]。
3 改进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措施探讨  
3.1 树立“以农为本”的思想,关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从上至下要树立“以农为本”的思想,实践证明,离开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农业经济管理就成了无本之木,失去生存的根本。这就要求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经济相关专业的领导和老师,高度重视“三农”的发展,要研究并跟踪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农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过程把握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机会,让农业经济学科发展壮大,与时俱进。
3.2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
        无论是哪个层面的培养目标,都应该紧扣“农业”的主题,不能够有偏差。
3.2.1 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为农业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以及能够满足现代化农业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2 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农业经济科技研究的学术理论人才,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农业现代化过程遇到的实际经济难题,成为引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才。
3.3 合理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
        作为创新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明确了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之后,如何优化课程体系,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发展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克服旧模式专业单一、基础学科薄弱、知识面狭窄的局限,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必须注重农业知识、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复合与综合,以系统的观点科学处理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关系入手,进行课程的系列优化与整合。
3.4 丰富的教学手段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为了丰富教学手段,倡导开门办学,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教师的科研成果,应该不断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进行学术讨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本专业发展动态与前沿,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和研究埋下良好的种子[3]。还应该结合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广告宣传、农业产品推广等实践活动,在积极深入了解社会的同时,突出本专业的特色,也扩大了本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3.5 严格规范研究生培养规程
        严格规范研究生的培养规程,必须从加强研究生纪律管理入手。明确规定,严格要 求。博士生、硕士生,无论什么身份,必须在学校全脱产学习半年或一年,这是取得学 籍的必备条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质量考核标准,量化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实践中逐步将研究生的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王学峰. 基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开发与培养[J]. 农业经济, 2015, (12): 120-121.
[2] 杨正喜, 黄茂英, 武玉坤. 农业院校产学研合作与农村基层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J]. 湖北农业科学, 2014, (24): 6179-6182.
[3] 何付远. 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 (2): 395.
作者简介:林存莉,1978年11月25,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温水镇元郭一村,本科,职称:现任农业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从事工作:会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