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扶贫的山地贫困地区村庄规划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2月第34期   作者:罗世龙
[导读]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中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在。

        罗世龙
        贵港市中嘉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广西贵港537100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中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在。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城镇化的发展除了要关注人口导入地的城镇群资源集聚效应,还必须重视人口输出地的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多年来,中国的小城镇发展明显滞后于大城市,其中山地贫困地区的滞后现象尤为显著,其背后存在一系列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经济制度等原因。在当前城镇化发展背景下,针对山地贫困地区,探索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扶贫;山地贫困地区;村庄规划技术
        引言
        我国旅游扶贫自1986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名以来,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2019年两会提案中,再次强调了扶贫事业的发展困境并提出旅游拉动扶贫的建议。目前国家已进入“脱贫攻坚战略”的决胜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解决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困问题尤显重要。山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往往连片分布,由于自然条件差、远离经济发展中心、基础设施落后、思想封闭、人才缺乏等原因导致居民人均收入不高、生活水平偏低,贫困程度较深。同时,山区少数民族普遍有天然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属于高质量的旅游吸引物,有极强的旅游产业发展潜力。
        1山地贫困地区现状
        1.1缺乏完善培育机制在当前现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中,往往缺乏完善的培育机制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认证制度以及后续跟踪培训制度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民在结束培训后,资格认证标准不规范、考核不严谨、更有甚者存在培训走过场现象。同时,缺失后续反馈跟踪服务机制,在集中培训之后,实际生产经营中是否真正提升生产技术以及学员问题反馈如何有效解决等不得而知。因此,难以充分地发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作用和价值,无法更好地实现生产力的转化和提升,这些都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成为山区贫闲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难点。
        1.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欠佳
        在当前山区贫闲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中,有问卷调杳反馈,培训周期过短,并且大多数采用灌输式教学,学员往往难以学到技术和知识,在教学内容上,山区贫闲地K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课堂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培训,对于实践能力的培育缺少;在山区贫闲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教学形式上,重视理论课教学,对于实践教学因作物生产季节不合适,教师技能不够强等原因,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欠佳。在培训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的安排跟当地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点衔接不够到位,导致山区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实际情况与农业结构存在差距,无法实现山区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对贫困户农业生产技术需求的指导不及时,导致了培育效果大打折扣。
        2基于生态扶贫的山地贫困地区村庄规划技术
        2.1坚持因地制宜,为贫困山区量身定制主导产业
        某县海拔高低悬殊,最高处达2740.7米,最低处仅有220米,相对高差达2520米,不同海拔和不同区域间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差异很大,适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差异也很大。尤其是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高山、二高山地区,由于山高坡陡、山大人稀、降雨量大、云雾较多、夏凉冬寒、年积温低,种植喜温、喜光的大宗粮油作物缺乏优势,但发展喜冷凉、湿润气候,偏酸性土壤的茶叶、中药材却优势突出。多年来,高山茶叶、高山中药材,一直是广受大众欢迎、畅销不衰的农特产品。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比较评估基础上,农业局决定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茶叶、中药材作为高山、二高山地区的农业主导产业,并且将产业发展的重点向深度贫困区布局、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力争通过三年建设,使高山、二高山每一个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人均拥有每亩年收入稳定在4000元以上的高效经济园,三年后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此举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将茶叶、中药材列为全县三大农业扶贫产业之一,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扶贫产业的指导意见》,整合扶贫资金,组织各方力量,予以全力推进。
        2.2坚持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产业基地
        过去,该县也建设了不少茶叶、中药材种植基地,但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很多基地立地条件差、建园标准低、产量效益不高。随着山区农业、农村形势的变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改变,如果单纯依靠原有基地,产业难有大的发展,在管护好原有基地的同时,还必须与时俱进,新建一批高标准产业基地。为确保新一轮茶叶、中药材基地布局合理、规划科学,农业局组织技术专班,在对全县已建茶叶、中药材基地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的原则,重点对计划新建的茶叶基地进行了实地踏勘认定,同时运用GPS定位技术、GRS遥感技术、GIS电脑处理技术(简称“3S”技术),对基地现场绘图,确保每一块基地定位准确、面积精确。新一轮扶贫产业基地建设,既注重了建设的规模与进度,又注重了建设的标准与质量。尤其是茶叶基地建设,一改过去简单、粗放式建园做法,舍得拿出当家田地,严格按照茶叶建设技术标准,采取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工程式建园办法,对茶园实施抽槽换土、回填起垄、播种移栽。在建园过程中增派技术力量,分兵对口,抓好技术指导与监督管理;建园后抽调验收专班,认真搞好检查验收工作,根据验收结果兑付建设资金,确保了新建茶园高标准、高质量。
        2.3坚持系统谋划,为贫困农户建设“绿色银行”
        2.3.1突出重点产业
        将茶叶明确为全县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精准扶贫的首选产业,放在重点、突出位置。在优先发展茶叶产业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注重效益的原则,积极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等其他农业扶贫产业。争取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把其他产业做精做特,努力形成思路清晰、布局合理,有主有次、主次分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2.3.2绿色高质量发展
        将产业发展与保护同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与中国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重点推广“茶叶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着力建设“百公里高山有机茶产业带”,继续完善“茶叶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面提升茶叶质量;结合荒山绿化与环境美化,大力发展桫椤、连翘、金银花等多年生木本、藤本中药材,示范推广对环境保护有利的林药套作、林下种植,稳步发展兼有观赏价值的中药材;积极探索茶旅融合、药旅融合,打通茶叶、中药材等不同扶贫产业之间的联系,使各产业间实现互惠互利、相互支撑、循环利用、协同发展,走产业融合发展道路。要通过发展扶贫产业保护好“绿水青山”,同时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成为山区贫困农户的“绿色致富银行”。
        结语
        在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山区贫困地区的经济振兴与绿色发展的需求下,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将理论和实际教育结合,通过不断完善培育机制,保障山区贫困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能够在培训后实现特色农业生产和经营,确保在精准扶视角下,改善山区贫困地区的落后情况,通过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人,实现脱贫增收。
        参考文献
        [1]郑宁,胡雄,薛晓光.SPSS21统计分析与应用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74-278.
        [2]汪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扶贫研究[J].农业经济,2018(08):30-32.
        [3]李伯华,易磊,窦银娣.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特征———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06):89-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