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媛 2袁雪
1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湖北武汉 430000 2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山分局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三新”要求。结合当前信息化时代变化趋势,本研究立足“三新”导向,探索信息化时代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新空间规划应对,新生产空间注重创新与共享,营造大集中与小分散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生活空间注重营造混合与多元格局,创造高品质生活。
关键词:三新; 信息化时代;新空间;规划
0引言
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三个“新”要求,包括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同时,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时代主题,未来的“城”将成为链接全球的地域,新兴产业呈网络化分散布局,传统制造业更加规模化集聚;未来的“市”则凝聚为地方特质的场所。在就业、居住、生活等功能的高度复合的同时,文化、艺术、游憩、养老、医疗、教育等体验和特色空间需求增多,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业态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因此,有必要对新生产空间和新生活空间规划展开研究,谋划“三新”理念下的城市空间应对策略。
1 新生产空间规划应对:大集中与小分散
1.1 新阶段—生产空间要素呈现四大转变
一是市场需求突出个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个性化的需求逐渐凸显,生产需求方式发生了转变,从“先产后销”转变为“先感应后回应”,从大众市场转变为专属个人的市场。二是生产方式突出智能制造。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手段,以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为生产提供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三是消费角色转向生产型消费者。信息时代使得过去传统工业时代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消费者逐渐成为生产过程的一部分。四是生产要素突出全球流动。网络时代要素来源于全球,并不一定要求高度集聚。要素供应全球流动,形成分散型扁平化的层级。外包、众筹等模式出现,创造了全球协作的新梦境。
1.2 新理念—从增量、分散转向存量、创新、特色、网络化
从生产转向市场与消费组织,新经济发展动力产生创新、创业空间需求。工业生产的高级化导致以知识生产为主的空间组合在地域上分散化分布,由于信息基础设施消减了距离障碍,区位影响力被削弱,成片工业区的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将被取代。特大城市在走向后工业化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从生产转向市场与消费组织,第三产业成为主要部门,追求便利、可达、灵活、多样化的空间取向,创新活动空间呈出“发生、转移、扩散、成长、融合”的过程。
1.3 新格局--与创新阶段的需求相对应,形成层级化的空间形式。
传统制造企业围绕创新要素,与本地产业基础、智力资源、区域、政策等创新要素紧密相关,围绕“价值链”集中化布局,聚合为智慧园区。
创新产业受产业基础、智力资源、区域、政策等创新要素影响,结合创新阶段的需求形成散点分布创新产业受产业基础、智力资源、区域、政策等创新要素影响,结合创新阶段的需求分化为“区域—城市—地区—场所”的空间层级,如“京津冀—北京—创新大街—车库咖啡”。创新空间主要寻求与本地产业基础、智力资源、区域需求深度关联的空间,具体形成 “低成本空间——孵化器——专业园(加速器)——科技产业园”的分级空间形式(图1)。
图1创新空间布局模式及空间进化模式
2、新生活空间规划应对:趋向混合与多元
2.1 新阶段—信息化生活要素呈现五化特征
一是网民年轻化,80、90后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主力军,而00后则是未来的互联网新势力。他们与50、60后人群不同,更加追求个性和小众,购物和工作首选喜好和兴趣。二是生活便捷化,网上购物、阅览、餐饮、挂号等方式进一步压缩时空成本,足不出户便可完成购物、学习和娱乐。三是活动碎片化,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使得传统的生活模式被打破,碎片时间增多,移动办公方式使工作对传统固定场所的依赖性减弱,时间和空间选择灵活。四是消费高端化。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未来消费更加注重文化、健康、传统、智能、年轻和个性等多种因素,购买的产品从大众产品向高端产品升级。五是交流社群化,基于“血缘、地缘”的传统交往关系因“网缘” 而改变,以兴趣驱动的“线上+线下”社群交流行为会更加频繁。
2.2 新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和功能至上,追求品质和体验
信息化时代,一方面,城市功能区在平面空间以及建筑在垂直空间都将趋向混合;另一方面,对文化、休闲旅游、养老、医疗、再教育等体验性公共空间的需求将更加强烈,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2.3 新格局--空间趋向混合化和多元化
(1)大空间功能混合:强调产城一体,产业、生活和商业等在同一区域
从大尺度的空间发展趋势来看,在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城市的功能区将突破传统明晰的界限,商业、休闲、娱乐和居住等功能区边界逐渐渗透,商务办公、研发和培训等功能更加融合,日常活动尺度内空间更加紧凑。对此,荷兰MVRDV设计公司提出“中国山丘”的立体城市模型设想,利用1平方公里的土地,规划10多座高矮大小不同的自然“山丘”,可容纳10万-20万人的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立体复合之城,将公益设施、商业设施、医疗设施、住宅设施等各类功能整合,通过集约化方式利用新型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2)小尺度建筑混合:产业、生活、服务、生态功能融于一栋或几栋建筑
在微观层面,将通过建筑综合体混合商业设施、办公、科研、餐饮、医疗服务、文化娱乐等多种公共服务功能。如日本大阪市的Grand Front商业体,结合地铁站上盖物业进行综合体混合开发,改变了以往仅以交通枢纽功能为主的单一性,为中心区注入了崭新的魅力和活力。
3 结语
信息化时代,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城市空间要素也不再孤立存在,国土空间规划也需与时俱进,以三新为导向,关注新空间规划。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在设施功能的高度复合趋势下,城市混合功能开发更具有弹性,可考虑适当提升空间的混合度,预留多功能混合用途的白地。诚然,信息化时代城市新空间也将是巨系统,生态、交通、人文等维度规划应对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化腾,张晓峰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 [M].中信出版社,2015.
[2]秦萧.大数据在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的应用[J].国际城市规划,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