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县坡脚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摘要: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玉米生产对坡脚镇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了解坡脚镇玉米种植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确定有利于玉米生产发展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目前坡脚镇玉米种植现状进行了解分析,分析和阐述了现阶段玉米种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坡脚镇玉米发展的规划和对策。
关键词:坡脚镇 玉米种植 现状 发展与对策
坡脚镇位于马关县东北部,东隔盘龙河与西畴县新马街乡相望、南连马白镇、西接大栗树乡、北与文山市柳井乡接壤。文都二级公路、七马公路穿境而过,是马关县同外界交往的重要交通渠道,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7公里,距文山州府41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92.87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属喀斯特石山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1750米,最低海拔915米,平均海拔1332.5米,全年无霜期达350天以上,年降雨量达1260毫米左右。全镇辖12个村民委16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傣、布衣、蒙古等10种民族5963户24372人,农业人口5705户22718人,占总人口的93.21%。实有耕地21850亩,其中水田4729亩。2019年人均耕地0.96亩。全镇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主产稻谷和玉米,经济作物有三七、草果、八角、花生、大豆、生姜、柑桔、辣椒、杨梅、甘蔗、苦参等。2019年共完成小春农作物种植18445亩,大春种植播种47100亩,晚秋生产13510亩,落实玉米丰产性示范样板40亩,水稻高产创建样板297亩,实现粮食总产量8042.76吨,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63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78元,人均有粮330千克。
1 坡脚镇玉米种植现状
玉米是坡脚镇的主要粮食作物,近三年年均种植面积为14000亩,总产量5866吨,平均亩产419公斤,其中杂交玉米面积为13800亩,占全镇玉米播种面积的98.6%,总产5804.28吨,平均亩产420.6公斤。玉米播种面积占全镇耕地面积的64.07%,产量占全镇粮食总产量的50.3%。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玉米已发展成为坡脚镇重要的饲料、工业原料和粮食作物,是粮食作物中单产较高、增长较快的作物。玉米是饲料的主要原料,养殖业是消化玉米的主渠道,当前畜牧业和加工业发展迅速,对玉米需求量日益增大,玉米已成为对坡脚镇粮食总产贡献较大的作物。当前玉米生产主要受土地和水资源等自然因素、价格和农民种植积极性等社会因素以及品种和生产技术等技术因素所影响,玉米生产对坡脚镇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 存在问题
2.1 单产不稳定
全镇的玉米虽然以杂交品种为主,但由于科技推广普及力度不够,加之农户受传统种植观念影响和经济条件限制,不能充分发挥新品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增产、增收作用,导致单产低而且不稳定。
2.2 区域间玉米生产水平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气候条件,地形因素影响,全镇12个村委会玉米单产差异悬殊。如土山地区的马夹冲、小马固等村委会,水源条件较好,土地肥沃,其常年玉米平均单产在450公斤左右,而喀斯特地区的嘎迪、兴隆等村委会,土地较为干旱贫瘠,加之有效种植面积偏小,其常年玉米平均单产在380公斤左右,低于单产最高的村委会生产水平70公斤。由于区域间的差异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全镇玉米生产的整体协调发展。
2.3 投入水平低
受传统种植观念影响和经济条件限制,农户投入水平偏低:一是科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二是生产投入不足,表现在有机肥投入少,土壤有机质缺乏,土壤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现象,导致肥力下降。
在化肥投入上不合理,氮肥施用量偏高,钾肥施用量严重不足,氮、磷、钾三元素肥料缺少科学性的搭配,导致玉米早衰,灰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等发生程度逐年加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
2.4 农业技术推广缺乏力度
坡脚农技推广:一是网络不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能及时得到落实,科技工作力度不大,加上乡镇农技干部长期得不到及时的培训,导致新技术推广出现一定的偏差,有时得出相反的结果,给新技术推广带来难度;二是部分农民传统生产方式根深蒂固,科技意识落后,接受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弱。三是农田分户经营,农业新技术推广很难达到统一计划标准和全面实施。
2.5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近年来由于产业机构调整,大力发展新贵1号李子和贵龙5号刺梨,根据要求种植地块禁止套种玉米等高科作物,加之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部分地块改种其他林果,导致玉米种植面积减少。
3 坡脚镇玉米发展规划及对策
3.1 发展规划
坡脚镇玉米发展总的规划是:稳定玉米种植面积14000亩,加快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推广普及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杂交玉米新品种,因地制宜,选用耐瘠耐旱,适宜喀斯特石山区推广种植玉米品种,如近年推广的杂交玉米新品种“红单6号”、“田丰8号”、“西抗18”“迪玉2号”,以达到不断提高单产,增加总产。通过品种优化后,逐步实现全镇玉米杂交化种植率达100%以上,单产年增幅在9.8%左右,平均单产突破460公斤,总产达到6440吨。
3.2 对策措施
3.2.1 搞好玉米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以筛选出适宜我镇高、中、低海拔和土山区、石山区域种植的2~3个优质、高产、抗病品种,在品种搭配上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对优质高产玉米品种采用样板带动,扩大影响,加快品种的更换速度,在耕作制度上探讨适宜我镇推广的高效种植模式,保证种植区域间品种的合理化搭配,在区域上逐步缩小各村委会间的产量差距,在科技推广上从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服务水平、农业科技手段上入手,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种植水平,增加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生产优势,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全镇玉米生产的稳步发展。
3.2.2 加强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
镇农技站在玉米栽培、配套技术上一是要强化科技培训力度,拓宽培训内容,培训一批重点村、重点户,培养一批科技带头的明白人。二是普及先进适用配套技术,探讨适宜高、中、低产区域发展玉米生产的高效种植模式,利用优质品种、薄膜覆盖、配方施肥、规格种植、化学调控、病虫防治等综合简化实用技术,因地制宜,根据栽培目的,科学地组装,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三是平衡玉米栽培区域生产水平,在3~5年内将产量差异缩小到最低限度,提高玉米单产和总产、质量和效益。四是加大对坡脚、小马固、马房、盐塘、马额等村委会水淹洼塘地开发,利用地膜覆盖,搞好冬玉米的开发。
3.2.3 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一是抓机构建设:机构改革后农技站行政主管部门为镇人民政府,业务主管部门为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这样有利于统一领导、人员调配、确定岗位职责、协调分工和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益。二是开展社会化服务:结合我镇的玉米生产现状,发展方向和目标,调动科技人员服务于农的积极性,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队承包,围绕玉米作物产前、产中和产后全面开展服务,通过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信息、物资和技术,真正使坡脚镇的玉米生产向着健康、协调方向持续稳步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