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殡葬改革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9期   作者:毛颖丽
[导读] 摘要:在我看来,这些反对的声音太过片面。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河南  453500
        摘要:在我看来,这些反对的声音太过片面。试问,我们的国家不也是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没有对于传统丧葬文化的传承,又何处可寻“绿色殡葬、文明殡葬、科学殡葬”的现代殡葬改革理念的出现。仔细探究,许多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内核实际上都满载了对于丧葬、生死的深刻理解,而这对于我们的现代殡葬改革来说,无异于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一些先进的殡葬改革理念也由此酝酿而起,在时间中打磨,锻造不朽。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现代殡葬改革;影响
        1导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过这样一段论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各种优秀的文化、观念、技艺与时代碰撞,迸发出了当代众多杰出的、璀璨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
        2殡葬改革的内涵
        殡葬改革,作为一项国家政策,主要是指要求各级政府,特别是农村地区,应积极推行火葬,改变传统土葬习俗,打击攀比、浪费之风,倡导节俭办丧。所以,火化安葬是我国改革殡葬方式的的主要方向。但是,这并不是完全“一刀切”的要求群众全部采取火葬,主要是将提倡火葬,树立节俭办丧的意识,逐步限制、取缔土葬,最终实现生态安葬。农村殡葬改革措施主要是指,变革传统土葬方式,由亲属将死者遗体火化,再采取将骨灰于各村集中性安葬,或掩埋于山林、田地不留坟头,或葬于树下、花圃间,或抛洒于河流、海洋等环保、绿色的安葬方式。
        3儒家思想对现代殡葬改革的影响
        3.1儒家思想中对生死观、丧葬观的论述
        3.1.1先进的生死观
        2020年是儒家集大成者先贤孔子逝世2499周年。在儒家学派传世巨作《论语》中,便有一段孔子与其弟子子路关于生死问题的经典对话——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用短短14个字回答了弟子的疑问,掷地有声,传递出他极具先进性的生死观念:请将追求生活的注意力放在当下,不要去侍奉鬼神,而是要好好侍奉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人。
        3.1.2与众不同的丧葬观
        古人的丧葬观念,受政治、经济、家族等因素影响,往往都竭尽全力主张“厚葬”,风光大葬从而福荫后世子孙。在这方面,孔子却有不同的主张,在《论语》中便有这样的描述,“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如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孔子在面对亲如儿子的颜渊安葬事宜上,并不主张“厚葬”,而是希望门人依据颜渊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在孔子看来,对颜渊最好的安葬方式就是按照他平日朴素节俭的本性进行简单安葬,而孔子的这一观念在君权、氏族意识盛况空前的春秋时代,无不彰显出他的与众不同和卓尔不群。
        3.1.3遵守礼制的丧仪观
        “丧则哀,葬则敬,礼为用”,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儒家思想更是将这种对于礼制的遵守贯穿于整个丧葬过程,使丧葬行为既表露出深深的哀恸,又表达出对逝者的尊重。而出自《论语•学而》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更是告诫后人要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将礼与丧葬活动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3.2儒家思想对现代殡葬改革的影响
        3.2.1推动了“厚养薄葬”的现代殡葬观念形成
        现代殡葬业的发展,要经历适应时代的改革,而对于现代殡葬改革来说,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在一些不发达省份还有很多人抱着传统思想来看待丧葬问题,他们觉得逝者生前的事并不重要,葬礼的风光与否才是他们孝心的体现,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披麻戴孝的丧属集结成队,或配着哀乐,或配着唢呐,用大声痛哭来表达他们对逝者的悼念,甚至还有一些土豪丧属雇佣大量礼宾人员为逝者鸣炮、开路。而孔子在《论语•先进》所传达出来的观念内涵,恰好是与追求风光大葬的理念相反。“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引申到现在就是告诉我们对待身边人要“厚养”,主张依据人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安葬则折射出孔子“薄葬”的理念。“厚养薄葬”正是现今这个高速老龄化社会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最为需要的,也是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前就传达给我们的智慧之说,更是推动现代殡葬革新的理论基础。2020年春天席卷中国大地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于“厚养薄葬”观念的深深思考。这是一种始料未及,很多人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突然失去了亲人,这种失去带给了生者巨大的遗憾,遗憾没能在逝者生前好好尽孝。
        3.2.2促进了现代殡葬活动中的仪礼创新
        儒家学说注重对仪礼的要求和传承,“生”要“事之以礼”;“死”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应贯穿于一个人的生与死。“礼以饰情”是儒家礼仪思想最好的注解。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社会的变革,殡葬活动只具备满足逝者及其家属基本需求的最表层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使得现代殡葬行业也开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创新。“创新礼制,体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开始在各地殡葬活动中出现,而我们也在大大小小的葬礼中越来越多地看到了充满仪礼的开光仪式、起灵仪式、鸣炮开路仪式以及各种安葬祭奠仪式……丧亲者通过举行各种悼念仪式,找寻到与逝者之间的情感联结,从而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但是,从利于现代殡葬发展角度来看,现代殡葬活动的仪礼创新还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即应在“薄葬”理念的基础上,将“仪礼”的体面感带给每一位逝者及其家属,使殡葬活动呈现出“有礼而又有节”的面貌。
        3.2.3延伸了祭奠哀悼的方法和形式
        前文的儒家思想主张“慎终追远”,提出要隆重的哀悼去世的亲人。借由此理念的衍化,现代殡葬活动中延伸出了多种不同的哀悼方法和形式,如黄丝带哀悼、网络祭奠、追思会哀悼、烛光祭奠、音乐祭奠等等,这些方式虽然在物质层面让人看着不一定富足,但在精神层面绝对实现了对逝者的“隆重”悼念。同时,在追求绿色、科学、人文殡葬的当下,这些具备环保意义的祭奠哀悼方式也得到了众多丧亲者的广泛支持。尤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对身在异乡难以在清明节回家祭奠的人们来说,这些延伸出来的祭奠哀悼方式更加具备一种慰藉功能。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今年清明节期间很多墓园都进行了封闭管理,为使丧亲者能够缅怀逝者,众多墓园推出了微信预约直播代祭的服务。手机直播代祭,虽然无法亲临现场表达哀思,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段里,却实现了人们在清明节里的情感慰藉。
        4结语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它们中的每一个精华都应该被铭记;每一门技艺都应该被传承;每一次成功都应该被借鉴;每一次创新都应该被吸取。而现代殡葬改革,因为民族、地域、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可能还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磨合期,但新时代赋予了殡葬事业新的使命,也需要它在不断地挑战中去实现变革,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创新,这无疑是为现代殡葬改革注入了一针兴奋剂,使其从思想观念、殡葬手段、殡葬技艺等多方面发生巨变,从而真正朝着践行“厚养薄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文明、科学、节约”的现代殡葬观念大踏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张贤.论新时代我国的殡葬制度改革[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8,20(05):21-25.
        [2]王硕.我国殡葬改革现状研究[D].安徽大学,2017.
        [3]郜建军.倡导绿色生态殡葬理念建设文明幸福家园[N].新乡日报,2017-03-29(004).
        [4]朴宪.我国殡葬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智能城市,2017,3(01):276+2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