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河南 453500
摘要: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应急管理建设过程出现的问题很多,如何补齐应急管理体制短板,特别是对于新兴领域的特色探索和风险识别研究。工科高校发挥学科优势,推动学科交叉、深度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助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政策创新的高校智库建设与完善。
关键词:应急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前言
随着国家应急管理部的成立,对相关职能部门有效整合,协同绩效,对全灾种实施全流程和全方位管理,为公共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还不健全,相关教育目标、组织体系、课程体系、人才队伍和实践培训等方面的探索不足,经验缺乏。
1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1.1人才结构不合理
目前,安全与应急管理领域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供给不足,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不合理、行业分布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合理等因素,使得工学矛盾突出,难以适应和满足当今时代应急管理的需要。
1.2制度建设不健全
应急管理是近年来出现的热点,一直以来受传统体制影响,应急管理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反映仅是事后处理等一些功能问题。制度建设滞后,机制运行缺乏理论指导,应急流程不健全,部门间协同工作有难度,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开展困难,导致政府企业衔接不畅,有职责边界出现或者风险规避倾向等问题出现。应急管理制度建设亟需完善。
1.3学科专业设置不清晰
管理学科在应急管理领域专业基础薄弱,很难对接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工学、理学学科。学科归属不同,学科知识结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乃至学制均有较大的差异,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4月27日,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召开“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建设工作视频研讨会”,明确了应急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培养方案,进一步规范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建设。应急管理专业建设刻不容缓。
1.4教材、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目前,国内承办应急管理专业的高校很少,多数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挂靠在相关学科和专业中,课程体系建设尚属初期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应急管理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根据高校现有学科背景和师资情况而定,仅有1-2门与应急管理相关选修课程。除此之外,应急管理相关教材、文献和参考资料短缺,授课教师需将国内外相关教材和文献整合、提炼出来使用,这无疑给任课教师增加了工作量,带来一定的压力。应急管理课程建设亟待加强。
2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
应急管理是1门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学科,具有综合复杂、覆盖面广、操作性强的特点。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一级学科建设处于起步状态,多数应急管理课程仍被归于其他学科之下,并与多个学科交叉。例如,应急管理与安全科学的交叉点是安全生产领域的事故应急救援;与灾害学的交叉点是自然灾害的应急问题;与消防科学的交叉点是火灾事故的应急问题;与公共管理的交叉点是应急管理层面。这一现象看似花团锦簇,实则颇为混乱,对应急管理学科的发展造成障碍。此外,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与爆发的背景下,令应急管理学科建设获得更大力度的社会支持和资源倾斜。据统计,在应急管理部成立后,共有45所院校成立应急管理学院或即将设立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因此,有必要完善应急管理学科体系,突破应急管理理论瓶颈,设立应急管理一级学科。然而,应急管理一级学科建设不仅要符合社会的应急管理人才需求,也要遵循应急管理发展的科学规律,同时还必须有支撑学科的独立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为此,学者们致力于构建应急管理一级学科体系,3种基本思路。
3本科应急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策
3.1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教育理念
在开展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起步阶段,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而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进行培养这一现实问题亟待解决。我校在办学过程中也一直面临应急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学生毕业要求等诸多不明、困惑和争议。传统的专业教育是学科导向的,专业设置遵循学科划分的原则,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掌握,教学设计注重学科的需要,而忽视专业的需求。而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遵循的是反向设计原则,其“反向”是相对于传统教育的“正向”而言的。对于“应急管理”等社会需求强、无明确传统学科支撑的新设置专业而言,OBE 理念是确定培养目标、学生毕业要求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最佳和最有效途径。反向设计是从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需求包括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两部分,外部需求主要包括政府、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的需求,内部需求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防灾科技学院秉承先进的 OBE 教育理念,在综合调研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的前提下,确定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即:系统掌握综合应急管理基本理论及灾害学、信息技术等专业基本知识,理解应急管理活动一般规律和各类突发事件演化机理,具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灾害风险评估、应急信息管理、应急辅助决策、防灾规划等综合应急管理能力高级应用型人才。
3.2“政 — 学 — 研”人才培养模式
应急管理部成立以后,学校与应急管理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签订《应急管理与紧急救援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应急管理与紧急救援理论研究,开展教育培训、科普宣传与技术咨询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双方合作稳步推进,双方已经开始进行应急救援员联合培训,学校教师主持编写应急救援员教材,参加培训网络课程的录制与开发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防灾科技学院逐渐构建起“政 — 学 — 研”人才培养模式,并进一步探索“政 — 学 — 研 — 产 — 用”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
3.3综合应急管理人才培养
综合应急管理是一种管理应急计划与活动的整合性方法,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理念,来源于美国的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应对不同的突发事件或灾害有其特殊规律,但综合应急管理理论认为,处置任何突发事件或灾害有其普遍规律。综合应急管理含义包括:全灾 种(all hazards)、全 过 程(all phases)、全 主体(all stake-holders)、全 部 影 响(all impacts)和全部资源(all resources)等五个方面内容。其中,全过程是指应急管理包括减缓(mitigation)、准 备(preparedness)、响 应(response)和 恢 复(recovery)四个阶段。在深刻理解综合应急管理理念的前提下,防灾科技学院坚持应用型本科定位,对接行业需求,确定综合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系统掌握应急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和灾害学基本知识,了解各种突发事件的产生机理及应急管理活动一般规律,掌握突发事件应对信息及相关空间数据的处理技术,具备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灾害风险评估、突发事件应对辅助决策与应急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管理、教育培训等机构从事应急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结束语
我国的应急管理教育事业刚刚开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任务迫在眉睫,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心血。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为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和应急管理教育提供了新的推动力。应急管理事业是一项高尚的事业,救人民于水火,应急管理教育是应急管理事业的基础性支撑工作,值得更多的教育学家、专业学者、管理者、企业家和普通民众的共同参与,为之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再生,孙雪.基层应急管理:现实绩效、制度困境与优化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9,(10):83-90.
[2]姜传胜,何奕.应急管理与安全科学的关系[J].安全,2020,41(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