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账户(天津)共享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450
摘要:从马克思的人本视角来看,人工智能虽然造成了人的异化,削弱了人的主体性,但是,人类拥有人工智能天生就不具备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实践性和意向性,所以人工智能是解放人、发展人的工具。坚持趋利避害,坚持以“以人为主体”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是解决人工智能问题的正确途径。基于此背景下,本文就对基于马克思人本思想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哲学展开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人本思想;人工智能技术;哲学
1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分析
1.1人的本质分析
(1)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类诞生之初,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人们选择了劳动来自给自足。此过程中,人们相互帮助,共同劳动,产生了各种生产联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种类存在物,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诞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既是一种生产实践活动,又是一种实践工具和手段。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中介,使人们产生社会联系,建立起社会意识,强化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它由人创造,显示了人的主体性;又反作用于人,客体性超越了人的主体性,剥夺了人的本质。
(2)人的本质是劳动与实践。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创造和发展了人的一切社会关系,而生产力是人们劳动实践的结果,最终也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使人对象化的具体实践活动,它的出现是使人掌握这一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采取行动的过程,即劳动客体化的过程。同时在此过程中,人类也释放了其本质,促使人的生命活动不断丰富与发展,促使人的本质属性不断发展与完善。
1.2人的特征分析
(1)人具有社会实践性。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是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历史的起点就是逻辑的起点,人本身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虽然人工智能是由人类智能创造的,但它永远无法取代人类智能。人工智能的载体是一种机器,它受限于自己的载体、资源和工作条件,不具备社会实践性,虽然具有电子计算的独特方法和系统,但这些都不能和人的自然智能等同。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通过思维、想法、感情等指导人们进行物质活动。恩格斯指出,“我们对整个自然界的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都要强,能够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如今,这更是人区别于机器的根本标志。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不同,人类智能不仅是信息接受和处理器,更打上了某一文化信念和民族特征的烙印,是一种高级的运动形式。人工智能不具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也没有人的主观能力,是一种低级的运动形式。
2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人的解放与发展的作用
2.1解放人
(1)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摆脱自然的奴役,并使人类获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优势得到了广泛认可,因为它不仅可以预测灾难的发生,还可预测灾难发生的地点和程度,提前预警。人工智能帮助人类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摆脱了自然界的限制,拯救生命。
(2)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探索新的社会生产活动。智能机器人功能十分强大,不仅用于检测来自现实世界的各种数据的传感器,还拥有高效的接收器和处理器,能分辨人类发出的指令,执行人类给出的任务,扩展了人类的认知范围,探索了新的认知领域。
2.2发展人
(1)人工智能帮助人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实质化。实际上,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延伸,是人类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提到,人的交往应该是正常的、纯粹沟通的,是富有的、全面的、开放的,使交往中的人由单个的个体变为世界历史的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起到的就是马克思所希望的这样的作用,促使人们获得更多的自由,扩大交往范围,巩固并开拓更多社会关系,深刻改变人类生活,引发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帮助人成为世界历史的人。
(2)人工智能帮助人发展了人的个性及能力。人类的智慧与机器无限制的体力的结合,可以说是结合了人机双方最大的优势,它的诞生为人类的认识方式和理解内容带来了崭新的变化,发展了人的个性以及能力,使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事高阶智能工作,释放人的普遍性和全面性,而不只是将创作性事业集中在少数人身上。
3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的异化与削弱
3.1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人的异化
所谓科学技术的异化,指的是人们创造出的科技产品和技术违背了发明初衷,不但没有对人类社会发挥应有的功效,造福于人类,反而成为影响和压制人类本质,危害社会和反对人类的力量。马克思对这种现象做了绝妙的比喻:“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最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人工智能机器大范围化,造成人类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不完整。那时,人类将与没有温度的“物种”相处于同一个世界里,到处充满冷冰冰的机械。一部分人精神意志和思维意识将不断退化,另一部分人将不断进步,最后造成思维意志上的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
3.2人工智能技术削弱了人的主体性
当前,人工智能逐渐覆盖到社会的各个劳动领域。对于体力劳动者而言,付出的体力劳动明显下降了。但是对于脑力劳动者提供的复杂劳动而言,反而提高了人们的精神要求,提高了人们的兴奋阈值,增加了人们的崩溃感。人工智能的出现,解决了人类的肉体不能一直高速运转的难题,但是机器始终只是机器,所进行的一切程序都是机械性的、程序性的。但是目前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懒惰思维的危险,反而沉迷于人工智能构建的舒适区中,吃穿住行都依赖于人工智能,长此以往忽略了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本质性力量被削弱。
4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1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在发展与安全问题上,人工智能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科技的发展必然带来不平等,必然带来冲突和杀戮,合作才能共赢,人类才能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平衡共享,造福于人类。
4.2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集中制优势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高度重视网络数据和信息安全,避免出现人工智能越于人类之上的问题。其次,为了防止出现卡特尔、辛迪加等寡头垄断组织,控制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走向,政府应建立起有效约束的垄断体系,避免造成智能鸿沟。
5结语
总之,人的自我社会意识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动力,服务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目标。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和工具手段,又是推动历史前进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因此从人类发展的本质需求出发来解读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奠定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反思,而且还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桑洪哲.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进程研究[D].辽宁:沈阳理工大学,2019.
[2]梁迎丽.人工智能的理论演进、范式转换及其教育意涵[J].高教探索,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