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9期   作者:姜梅梅
[导读] 摘要: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单元和最深厚支撑。
        中共哈尔滨市道里区委党校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
        摘要: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单元和最深厚支撑。只有把基层(社区)常态化工作做实做强,做精做细,完成从硬隔离到软着陆的转变,才能全面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本文着眼于存在的问题,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调研,找准推动社区精准治理的着力点,以“五治融合”为牵引,打造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幸福、平安、智慧、韧性”社区,努力为哈尔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顶层设计和实务操作提出参考性意见和建议,以期对“后疫情时代”哈尔滨市防控常态化下城市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有所贡献。
        关键字:后疫情时代;城市社区;治理水平提升
        社区安,则城市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1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更如“激发器”将我国带入了“后疫情时代”。如何提升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城市社区治理水平,找准推动社区精准治理的着力点,以“五治融合”为牵引,打造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幸福、平安、智慧、韧性”社区,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
        一、“一核引领”,使社区治理更有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宗旨、以建设幸福、诚信社区为目标,使城市社区治理更有温度。
        1.厚植社区公共精神,提升凝聚力。社区治理的最终目标是打造“居民的共同家园”,而由内驱力产生的社区公共精神则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桥梁和纽带。如何构筑一个“共同目标”作为支撑?需要以“党建+”来融情,发挥“第一推手”作用,当好“指导员”。结合创城工作及诚信体系建设,走心推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抗疫精神、龙江四大精神等宣传、教育,可通过提炼“新时代社区精神”活动,不断汇聚新时代社区治理的强大精神力量。依托社区活动中心,组织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公共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一区一品”文化品牌,将文化更深层次融入城市肌理,让文明成为城市底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基因,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公共意识,发挥聚人心、筑同心的作用,推动文化动能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只有让社区公共精神深入人心,才能凝聚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从而不断增强社区居民有温度、可感受的获得感幸福感。
        2.增强居民责任意识,提升归属感。(1)垃圾分类是目前社区治理的难点,但其也可以成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新支点。目前哈尔滨市越来越多的社区进入垃圾分类实操模式,可通过将垃圾分类与公民道德评价、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相结合,以即时的奖励强化人们的新习惯等方式,使广大居民从“想做”到“会做”,再到“坚持做”。把垃圾分类催生的“共情感”转化为共治力。(2)临街开放式老旧小区的管控是当前社区常态化防控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老旧小区改造和未来社区建设不仅是直接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和民心项目,也是影响一座城市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程。2020年哈尔滨市老旧小区改造已经全面开始,在借助技防力量完善“硬件”的同时,更要提升“软件”体系。
        二、“多元共治”,使社区治理更有力度
        人是社区治理的核心。只有各主体以“一家人”的身份共同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为社区治理赋能添力,才能集聚发展正能量,使城市社区治理更有力度,打造“完整社区”。
        1.激励社区工作者工作热情,做好优化队伍“加减法”。(1)厘清权责边界,“立法赋能”,在工作承重上做减法。借助哈市探索“居政剥离”社区治理新模式的契机,细化社区工作职责、范畴,为社区工作者“减负松绑”,使其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深入网格,服务居民“加速度”。(2)完善薪酬体系,“同工同酬”,在工作待遇上做加法。让社区工作者不再“原地踏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构建专业社区工作者队伍,提升治理能力。一方面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引入创新机制,使新时代社区治理岗位需求与社区工作者专业技能相匹配,进一步推动社区治理的精细化。

另一方面对已有社区工作者进行专业能力培训,使他们能够成为依靠和运用法律武器、社会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多面手”。
        3.打造社区共同体,提升整体协同性。打造社区共同体,坚持协同思维,可以激发社区治理最佳效能。(1)激活党员“内生力”。建立党员下沉基层报到长效机制,实行常态化积分管理,用“小积分”管好“大队伍”,进一步激发城市社区党员肌体活力、参与治理能力、服务社会效力,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2)培育社会组织“运营力”。可由政府出台政策,整合社区内外相关社会资源,为社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服务。(3)激发青年“主动力”。只有让青年人主动关注支持社区,吸引其参与社区治理,使其在社区活动中找到快乐和归属感,社区发展治理的能力才能持续得到提升并带来活力。
        三、“智控有序”,使社区治理更有精度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1月赴上海考察时曾指出,“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2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加强社区精准治理,需要科技赋能,苦下“绣花功夫”,引入“互联网+”理念,以“网格化+智能化”为突破口,建立健全以信息化为引领的服务治理“大联动、微治理”体系。以“智慧”助力“平安”,要重点解决社区数据孤岛问题,建立数据采集共享机制,通过大数据平台对视频、图像、社区、单位、部门等数据汇聚与融合,实现群众数据一次采集,共享数据及时推送,进而借助数据的碰撞、挖掘与分析,推进深度智能应用。如可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机等方式精准掌握小区流动人口信息等,实现工作负载减轻,办事效率高效,为社区精细治理、精准服务提供支撑。实现社区治理模式由“粗”到“精”,治理效能由“低”到“高”,让城市更智慧、治理更有效。
        四、“多体协同”,使社区治理更有韧度
        社区是城市的最小单元,更是直接面对风险的单元。在未来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尤其是“后疫情时代”,提升社区的韧性和建设韧性社区至关重要。韧性社区建设就是要求社区具备从灾害中自我恢复的“抗逆力”,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动性。
        1.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新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社会矛盾问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在不断增强,应在相关领域引入专业团队进行专业运营。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体制,提高纠纷化解能力。如哈尔滨市道里区针对矛盾纠纷化解、公民合法权益保护等社区治理短板及影响社区和谐稳定的隐患,开展了“律师有约•法律进社区”。这种专业化服务创新模式,让律师变成社区基层治理中的“标配”,使矛盾的防范关口前移,引导社区居民养成在法治轨道上主张权利、解决纠纷的习惯。
        2.完善应急规划体系,以“全周期管理”理念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建立平战转换机制,制定社区应急管理法或社区应急管理条例,建立物业服务与社区服务相互贯通的机制,增强社区治理韧性。
        3.推进公众深度参与社区规划和建设。强化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联,组建社区利益联盟,激发鼓励具有“单位人”特质的居民及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公众参与深度,探寻其内在约束力和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鼓励公众投身到社区规划、社区管理等更广泛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彭勃.用好制度创新这一制胜武器(新知新觉)[N].人民日报,2020-05-06
        【2】王子晖.习近平上海考察,强调的这些事极具深意[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8-11/09/c_1123686588.htm,2018-11-09
        作者简介:
        姜梅梅,中共哈尔滨市道里区委党校高级讲师,科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课题项目:2020年哈尔滨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课题“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哈尔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 2020HD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