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摘要:在房建施工中,后浇带的应用较为普遍,尤其是在过大体积混凝土或裙房结构中,其可显著改善工程质量,有效防控不均匀沉降、温度及收缩裂缝等质量缺陷。后浇带施工有着严格技术要求,需把握好间距、宽度、截断面、模板支设、浇筑时间等关键性问题,以确保后浇带施工质量。为此,文章在研究后浇带概念及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后浇带施工的工序流程对其施工技术要点加以分析,并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提出后浇带施工管理措施,旨在为提升工程质量提供帮助。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后浇带技术
引言
后浇带是在一段时间后在预留既定宽度中后浇筑的混凝土,其能够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不均匀沉降等多种因素,能够与多种结构契合,如墙、板(包括基础底板)和梁等。
1、后浇带施工技术概述
首先对后浇带的概念加以描述,其结构主要为混凝土带,通常布设于房建结构的墙梁、底板以及建筑基础部分,技术要求较为严格,既可用于收缩、温度裂缝预防,又可有效限制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危害。通常而言,后浇带根据位置及适用条件不同可有如下分类:一是收缩后浇带,针对较大面积下,因固化收缩而生成的裂缝;二是沉降后浇带,在使用中主要针对裙房结构,应充分考虑沉降差问题,这有助于建筑整体结构安全;三是温度后浇带,其所针对的是温差作用下的混凝土裂缝。考虑到房建结构设计的差异,并且环境、材料、浇筑方式等也各不相同,应合理选择后浇带技术,并重视施工细节的质量把控。
2、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
后浇带技术之所以在建筑领域中得到高度重视,主要因为后浇带功能作用较为良好,可以为建筑施工提供诸多助力。后浇带功能作用如下:①在混凝土建筑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便是温度,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在收缩或膨胀作用下形成裂缝,为了有效解决裂缝问题,施工单位开始通过伸缩缝技术进行处理,但伸缩缝会增加建筑施工难度,这时通过后浇带便可有效解决裂缝问题,促使混凝土建筑不被温度所限制。②在现代建筑领域中,高层建筑开始逐渐增多,这些高层建筑在设计方面的难度较大,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建筑重量超过地基的承载能力,这样建筑施工就无法继续开展,给施工单位造成巨大损失,这时通过后浇带技术便可确定地基的沉降情况,对建筑结构与强度进行分析,保证建筑施工按照设计流程正常开展[1]。
3、房屋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
3.1、混凝土浇筑技术措施
由于后浇带属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一个核心环节,须充分做好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工作,切实保证每一个步骤都能够依照有关施工技术要求进行,应确保混凝土厚度符合要求标准。如果捣实过程中混凝土的厚度达到标准,需要立刻停止振捣,保证振捣钢钎不会损坏钢丝网模板。
3.2、合理释放应力
在房建施工过程中,为能充分利用后浇带施工技术,针对混凝土结构,应第一时间释放其内部应力,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来对后浇带进行设置。一般情况下,针对房建整体结构,在断面或者平面突变处,需对后浇带进行设置,并第一时间释放应力。此外,在具体施工时,要有效掌控材料质量,确保房建结构有着较好的稳固性。比如,在对混凝土材料进行搅拌时,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来对材料配合比进行控制,同时充分依据力学性能,加入适量的填充料,在减小水泥水化热的同时,降低房建结构内部应力。此外,针对模板,需有效掌控其侧向压力,避免结构发生较为严重的裂缝,确保能有效释放结构内部应力。
3.3、注意对后浇带预留位置间距计算
建筑施工必须要保证各道工序合理科学,才能实现稳定建设,维护建筑质量。建筑施工顺序主要是依据设计图纸进行,根据图纸的施工设计进行技术应用,但是在实际施工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变更,增加了技术施工难度,原有建筑建设顺序也不能保证。而后浇带设置则无法随意改变,否则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进行实际施工时就需要保证原来的位置不出现变动,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建设过程中受力不均的问题。
后浇带技术设置间距为30~40m,这样,才能保证发挥好后浇带施工技术作用[2]。
3.4、明确安设位置
在后浇带施工中明确位置也属于主要环节,位置明确情况可以直接对建筑施工质量起到影响效果。在大部分建筑施工中,最好将后浇带安设在混凝土结构中,承受最小压力与应力的位置,如墙梁与墙板之间的弯点便属于后浇带的最佳安设位置,将后浇带安设在这种位置,可以避免混凝土结构因剪力或力矩较强出现裂缝问题,并为后浇带的施工水平做出相应保证。但要注意后浇带绝不可安设在剪力墙的中心位置上,否则建筑整体结构就会存在一定的隐患,各项性能无法得到保证。
3.5、浇筑时间及温度的控制
后浇带属于混凝土结构,温度对其质量能够产生直接影响,以墙板处后浇带为例,因其对抗压设计有更高要求,为此,温度控制较为为关键,若控制不当,将造成后浇带质量缺陷。同时,考虑到后浇带的功能定位,通常是在主体混凝土完成浇筑后进行,以沉降后浇带施工为例,在进行时间控制时,要充分考虑沉降问题,尤其是主楼部分,必要的沉降监测可帮助确定浇筑时机,通常需结构整体沉降趋于稳定后,方可开展后续浇筑工作。而在收缩后浇带中,要考虑混凝土固化时长,一般要两侧浇筑混凝土完成固化收缩后进行,应综合考虑材料、水灰比、环境温度等,合理预估收缩的时间,在实际工程中通常取60d时限,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可缩减为30d,但要确保后浇带两侧混凝土基本完成收缩[3]。
3.6、浇筑施工保护
在结束浇筑施工之后,落实好施工保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保护时,可参考以下内容:在完成浇筑施工后,不许在后浇带附近堆放材料,有效掌控施工荷载,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支护点,在强度满足相关要求之后,方可拆除支护点;在施工保护中,针对容易发生的问题,比如后浇带偏移,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
3.7、后浇带设置完成后的保护工作
后浇带施工需要全面保证细致,初凝后应清理缝隙杂物,保证各部分美观,避免出现后期鼓包的情况,给后期处理带来难度。要对缝隙间水泥凝固质量进行检测,保证混凝土发挥应有的作用。后浇带整体施工结束以后,需要对各部分的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对预留缝隙修补弥合,通过科学的材料选择,保证修补效果,确保材料能够紧密和周围混凝土连接到一起。最后,再对后浇带修补的部分做好遮盖,良好的保护能够提高后浇带结构强度[4]。
3.8、保证断面一致
在后浇带施工中,需要与混凝土结构相互衔接,但在衔接中有很多因素都可能造成不同的问题,比如衔接断面不够一致,导致后浇带与混凝土之间不够牢固,在后期承受一定的压力或应力后,就会出现断裂、裂缝等问题,这与后浇带应用意义有所不符。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应用后浇带技术时,必须保证后浇带与混凝土的断面保持一致,这样才能避免当压力或应力过于集中时建筑出现变形、裂缝等问题[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建筑结构体系中,后浇带有着突出作用,可有效维护房建结构整体性,通过科学设置后浇带,如其类型、间距、缝宽、浇筑时间等,将有助于内部应力的释放与控制,提升建筑结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黄金福.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分析[J].产业科技创新,2020,2(06):57-58.
[2]王宏亮.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科技,2020(04):60-61.
[3]黄海波,陈勇.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渗漏问题及防水抗渗措施[J].中国高新科技,2020(04):112-113.
[4]李文书.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0(02):180-181.
[5]党耀权.后浇带超前止水工艺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