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杰
中原油田分公司文留采油厂 河南 濮阳 457001
摘要:中原油田中渗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储量1.87×108t,占总地质储量的34.2%,这些油藏含油层系多,平均主力含油砂组小层数在40个以上,在多年的开发历程中,通过不断细分开发层系,加强分层有效注水,水驱采收率得到很大程度提高,但目前均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综合含水达到96%以上,已无进一步常规细分的物质基础,如何进一步提高其开发效果是开发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文15块作为中原油田投入开发最早、目前采出程度最高的区块,通过开展深度水驱开发技术研究工作,为中渗油藏特高含水期保持高效开发探索新途径。
关键词:特高含水;剩余油;采收率
1 油藏概况
文15块位于文留构造北部,属中渗多层复杂断块油藏,1979年6月正式投入开发,经过30多年的高速开采,截止到2020年底,综合含水高达95.6%,地质采出程度达到52.7%,项目针对文中油田文15块特高含水后期存在的剩余油分布复杂零散,提高采收率难度逐渐加大等突出问题,通过开展夹层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特别是在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对分类储层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了精细研究,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文15块特高含水期精细挖潜,油藏开发效果得到进一步改善。
2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15块主块高含水高采出,注入水低效循环,剩余油分布零散,进一步提高水驱动用程度难度大。
经统计,文15主块含水大于97%的井数占总井数37.5%,平均含水97.93%;液量大于50t的井数占总井数20%,平均日产液83.81t,说明区块水淹程度高,局部注采区域流线固定,低效循环现象严重;南部边水区,油井含水上升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文15块采出程度达52.35%,剩余油分布零散,平面上,形成固定流线,注入水低效循环,非主流线方向存在一定剩余油潜力;层间上,非主力层剩余油饱和度高,主力层剩余可采储量高;层内,受韵律性控制剩余油差异富集,且由于强注强采层内形成优势通道,难以形成有效井网,进一步挖潜难度大。
3 剩余油分布研究
文15块厚油层多以河道砂体为主,总体上以反韵律和复合韵律为主,正韵律储层较少,而复合韵律又以隔夹层控制的韵律段组合为主。隔夹层发育程度及分布也影响水驱油过程,因此进入开采后期,剩余油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统计8个一类主力厚油层,正反韵律顶底和隔夹层控制的剩余地质储量115.4×104t,剩余可采储量12.4×104t。其中隔夹层控制的剩余地质储量占54.8%,剩余可采储量占57.4%。
根据剩余油饱和度、新钻井等测井资料,对S3上35一类层进行细分解释,三、四级弱水淹和油层占总厚度的19.7%,采取针对性措施后,取得较好增油效果,表明这些层仍有较大的储量基础和潜力。
4 文15块提高采收率采收率的做法
4.1运用隔夹层对剩余油控制作用,建立一类层韵律井网
根据主力层潜力评价结果,一类层虽然动用程度高,水淹程度严重,但由于储量基数大,仍有较大的剩余油潜力,剩余可采储量占全块的62%。为充分发挥一类层潜力,重新动用一类层,恢复的一类层井网采用400-600米井距,采液速度控制在7%-10%。一类层注采井点14个(油井8口,注水井6口),一类层井网由6注6采增加到12注14采。
重点在主力小层S3上3-5井网恢复,在精细剩余油认识的基础上,换向拉大井距注水,选择性射孔夹层稳定的厚层顶部或者底部,重新建立S3上35-1,建立S3上35-4韵律段井网,共完善3个井组,均取得较好效果。
4.2 开展了流场调整及人工边水驱先导试验
以井组为单元,优化不同方向、不同层段的配注,形成不稳定压力降,来改变液流、打破原有油水相对平衡分布,使剩余油在二次调整分配中被有效动用,通过流场调整改善水驱效果。针对注采关联相对独立、注采关系难以协调的井组,实施不稳定注水(周期注水、变强度注水),挖掘层内剩余油;针对平面动用不均,剩余油分布零散区域,实施流线调整或人工边水驱,提升油井产能;细化注采日常分析管理,合理调控注水强度,保持井组平稳生产。
在局部流场研究基础上,平面上通过强驱方向降压控流、弱驱方向提压促流进行注采调控,共实施水井推流线6井次,油井压流线11井次,油井拉流线4井次,年增油796t。在边水外寻找合适的井强化注水,文15块共实施3个井组(15-3、15-32、15-36),阶段累增油511t。
4.3 二三类层以单井为基点,井组为单元进一步细分重组
二三类层以单井为基点,井组为单元进一步细分重组,根据小层的物性和动用状况,适当的抽稀井网,缩小二三类层的井距,实现层间的均衡动用,共实施三级细分措施7井次,累计增油988吨。
5 结论与认识
文15块在采出程度52.7%,综合含水95.6%的情况下,仍然保持高效开发的实践表明:
(1)中渗油藏特高含水开发后期,采出程度高的一类层的潜力不可忽视,应通过拉大井距重建韵律段注采井网、改变水驱方向放大压差是保持油田高速开发的关键;
(2)特高含水期是油田开发的重要阶段,我们要解放思想,加强理论创新、技术攻关,夯实稳产基础,必将开创水驱油藏特高含水效益开发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月明.特高含水期油藏经营管理[J];油气采收率;1998,05(2;1-5)
[2]俞启泰.关于剩余油研究的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02
[3]付国民,李永军,石京平.特高含水期扇三角洲储集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途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4]徐守余.油藏描述方法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5]穆龙新.油藏描述的阶段性及特点[J].石油学报,2000,21(5):103~108
[6]沈平平.现代油藏描述新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7]罗二辉,王晓冬,丁亚平,张丽,王磊.港东七八断块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潜力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