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之路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4月上   作者:李正
[导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世界政治格局愈发紧密相连。政治学科已经成为当今政界所必需的理论基础之一,政治学科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该国政治实践的发展程度。基于此,对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之路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中共西昌市委党校 李正   615000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世界政治格局愈发紧密相连。政治学科已经成为当今政界所必需的理论基础之一,政治学科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该国政治实践的发展程度。基于此,对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之路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政治学;创新;新时代
        引言
        知识生产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政治学知识生产的本质,就是要自觉从纷繁复杂的政治实践中提炼并创造新知识,从而构建、完善和丰富人类社会的政治学知识体系,进而推动政治学知识的不断增长。政治学知识生产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和时代特征,每一个时代鲜活的政治实践都为政治学知识生产提供了丰厚土壤。
        一、中国政治学的曲折发展(1899—至今)
        中国政治历史源远流长,如果从1899年京师大学堂政治专门讲堂的设立算起,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产生于清末民初,北京大学可以说是近代政治学的发源地。随着北大开设政治学课程,国内大学也陆续相继开设,截至1948年,全国范围内已达四十多所大学,并培养出一大批政治学人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学被视作一门“资产阶级伪科学”,于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被正式取消。自此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科学已不复存在。部分学者被迁至中国台湾,大陆地区的政治学发展进入了缓慢乃至停滞状态。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口基数大,底子薄弱,需要着重加强经济建设任务,再加上借鉴“苏联模式”,导致国内社会科学发展缓慢,尤以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为甚。改革开放后,国内一些理论工作者开始呼吁要加强对社会政治发展的研究。于是邓小平同志于1979年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1]。此后,政治学在中国开始全面恢复。当时情况下,西方政治理论趋于成熟,且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政治学的恢复就是从研究和介绍西方政治理论开始,并译介了大量政治经典引入国内,培养学生、组建机构等等。中国政治学重新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二、知识生产与国家建构逻辑下知识分子技术专家角色认知的起伏
        从古至今,技术专家历来是知识分子承担的重要社会角色。20世纪后期,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公众的政治兴趣逐渐从乌托邦的憧憬转移到社会现实问题。发生了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的转向,前者旨在彻底消除不平等、改变社会结构,而后者则是关于日常生活的微观政治。②实用主义和专业知识逐渐取代抽象的整体性知识成为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并且,随着全球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社会治理也趋向复杂化和专业化,技术专家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斯本(Osborne)系统区分了当代社会主要的四种知识分子形态,即立法者、诠释者、专家以及协调者(mediator)。③可见,技术专家已经成为知识分子承担的重要社会角色。在中国,“修齐治平”“经世致用”历来是中国古代的士大夫精神的核心,而且“政学一体”乃是古代中国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核心特征,技术专家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身份角色的重要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和各大学科体系逐渐恢复和完善,具有“士大夫”情结的中国知识分子必然以技术专家和价值倡导者的身份重返社会舞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日益复杂,新的社会形式要求执政者在分析形势和作出决策时需要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当下,集中体现技术专家角色的智库已经成为我国国家软实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2015年,中办、国办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在高校、科研机构建设高水平智库,注重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的作用,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可见,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技术专家角色认知将受到知识生产逻辑与国家建构逻辑双重力量的作用。
        三、政治学知识互鉴
        知识互鉴是推动知识生产的重要力量,但知识生产中却也最容易忽略知识互鉴。中国政治学的知识生产,至少需重视三个维度的知识互鉴。就国际维度来看,对政治学知识做泾渭分明甚至意识形态化的中西分野其实并不利于政治学知识生产。政治学的知识生产既要致力于构建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也要注重吸收借鉴国外政治学的有益知识。就学科维度而言,政治学的知识生产应注重同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等相邻或相关学科的知识互鉴,并从中汲取知识滋养。一些新兴交叉学科的成功创立,其实也正是得益于这种启迪和互鉴。就历史维度来说,政治学的知识创造还应当去挖掘历史并“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去汲取智慧,去“透过历史现象寻找形成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对历史现象进行理论解释,通过政治学概念将碎片化的历史现象加以关联,发现历史现象中蕴藏的规律与特点”。事实上,只有兼顾了国际、科际和历史三重维度的政治学知识生产,才能有历史纵深感和国际视野,才能在知识互鉴中取长补短推动政治学知识生产。
        结束语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正是处于时代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但在一定程度上,这恰是新理论的推动力。从最初的“补课”到“拿来主义”,从反思“范式思维”到本土化研究,中国政治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在曲折探索之下,中国伟大的政治实践为中国政治学发展提供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条件,而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发展也为中国政治发展实践提供智力支持与解决方案,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郝宇青.中国政治学应是关注人的政治学[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19(06):17-18.
[2]景跃进.中国政治学的转型:分化与定位[J].政治学研究,2019(02):2-7.
[3]杨光斌.建设中国的一流政治学仍任重道远[N].北京日报,2019-04-08(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