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乡土地理案例,整合人文地理知识——以“工业的区位选择”为例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4月上   作者:邓伟 刘彬 王桂玉(通讯作者)
[导读] 基于目前人文地理案例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作为具体课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深挖乡土地理案例的方法),串联并整合高中人文地理知识。最后提出案例教学设计中一些意见和建议。推动乡土案例教学与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的深度融合。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第三中学 邓伟  刘彬    611730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第一中学  王桂玉(通讯作者)   611730

摘要:基于目前人文地理案例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作为具体课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深挖乡土地理案例的方法),串联并整合高中人文地理知识。最后提出案例教学设计中一些意见和建议。推动乡土案例教学与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乡土案例;人文地理;高中地理教学;工业区位
        案例教学法也称个案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析、研究,以提高能力的方法[1]。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案例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因此,案例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更为普遍。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文地理内容涉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即人地关系,案例类型更为多样和多变,案例使用起来比较好用;另外一个原因是人文地理知识比较枯燥,而且逻辑性不像自然地理那么强,案例教学可以趣化和整合人文地理知识。但是在实际人文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用得多并不一定代表用得就好,有些案例教学的效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
        一、案例教学在人文地理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案例不够“土”  “土”是指案例本地化的简称。高中人文地理案例很多,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中,案例的数量就达到了21个,如下表(表1)所示。

        教材上的案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但是这些案例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太远。我们生活在四川省,人文地理教材里面却没有一个关于四川省的案例。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省事在案例的选择上往往只选择教材上的案例,缺乏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乡土地理案例。案例教学过程往往不生动、不形象,学生对案例的陌生感就很强。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案例不够“精”  “精”是指案例精准、精细的简称。人文地理案例教学中,同一个知识点往往可以对应很多个案例。比如“农业的区位条件”和“工业的区位条件”知识点就可以对应很多的案例,甚至包括同学们生活周边的乡土案例:某某农场、某某蔬菜基地、某某企业、某某工业园。另外,同一个案例也可以对应很多个知识点。比如“某地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可以对应知识点就有“人口的迁移影响因素、城市化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化进程”以及“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的影响”。老师们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存在随口举例的现象,以为很多关联案例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例子。其实老师对有些案例并没有精准化、精细化筛选。过于粗糙的案例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使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很随意,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案例不够“深”  “深”是指案例内容深入的简称。人文地理涉及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逻辑性不是很强。一节人文地理课,它对应的知识点就比较散乱。不同的知识点对应不同的案例,因此老师们在介绍人文地理知识的时候,往往会呈现多个不同的案例。而这些案例各具特色,关联度不是很高。学生的学习思维就会在不同的案例之间来回切换。这无形之间就加重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究其原因就是老师们不能够对当堂课的案例进行深入的挖掘,由一级案例挖掘出二级关联案例,二级案例又挖掘出三级关联案例。同时老师们也缺乏能力将这些挖掘的案例进行排列整合,使之与本节课的人文地理知识相匹配。传统的案例教学课堂中,浅显的案例数量虽多,但是缺乏关联度。知识就不能够高效地整合起来,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不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深挖乡土案例,串联人文地理知识---“工业的区位选择”课例具体应用
        案例的选择  “工业的区域选择”课例是高中人文地理中产业布局的第二个组成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农业),也是必修二中的主干知识内容。本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2]。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要三个:工业的区位因素;主导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鉴于这三个知识点的关联度不高,而且内容比较抽象。深挖乡土地理案例,串联三个知识点的案例教学法不失为本节课的良好教学方法。笔者所在的区域为成都市郫都区。众所周知,郫都区因郫县豆瓣而闻名于全国。因此乡土地理案例选取食品工业---郫县豆瓣厂作为课例素材,就显得恰到好处。这样就解决了案例不够“土”的问题。其次,郫都区境内的郫县豆瓣厂并不是一家厂工厂,比较知名就有“丹丹牌”郫县豆瓣厂、“鹃城牌”郫县豆瓣厂等等。案例的选取不可能将所有的工厂都拿来举例,因此精选其中一个案例就足够了。本课例选取郫都区境内比较知名的“鹃城牌”郫县豆瓣厂作为唯一素材,并对素材进行精细化处理。这样就解决了案例不够“精”的问题。再次,本节课有三个知识点,“鹃城牌”郫县豆瓣厂一个案例是不够的,因此本节课需要深挖郫县豆瓣厂的相关案例,最终挖掘的案例能够串联整合这三个知识点。比如知识点“工业的区位因素”用“鹃城牌”郫县豆瓣厂的案例来呈现;知识点“主导工业区位因素”用郫县豆瓣厂的横向关联企业(食用盐厂和食用油厂等)的案例来呈现;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用郫县豆瓣厂纵向关联企业贵州老干妈的案例来呈现。三个案例都是在郫县豆瓣厂的基础上挖掘出来的。这样就解决了案例不够“深”的问题。
        案例的组织与实施  案例的组织与实施是案例教学课的关键。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需要以案例为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本节课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三个知识点、三个相关案例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首先是“探究活动1—建厂:我想建一座郫县辣酱厂,我要考虑哪些因素”。同学们根据生活中豆瓣厂生产的实际情况,总结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老师呈现一段“鹃城牌”郫县豆瓣厂的精选案例材料,同学们根据材料学会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这样就结束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的教学;其次是“探究活动2---优厂:我要选厂、选址当老板”。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说出郫县郫县豆瓣辣酱厂的关联工业。这里的郫县豆瓣辣酱厂的关联工业(烧制陶缸厂、食用盐厂、食用菜油厂、食品研究厂、手工篮厂)需要老师深挖乡土地理案例提前预设。
        郫县豆瓣辣酱厂的五种关联工业部门分别对应五种导向性工业(劳动力导向型、原料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市场导向型)。老师为了更好的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这五种导向型工业的特点,在探究活动中,先展示一个表,表格中有A到E五种工业部门来对应刚才的烧制陶缸厂、食用盐厂、食用菜油厂、食品研究厂、手工篮厂。然后同学们分成小组的形式,根据表格中字母中对应的豆瓣辣酱厂五种关联工业部门特点,在四川省地图上布局这五种工业部门。这样就结束知识点“主导工业区位因素”的教学;最后是“探究活动3---兴厂:借鉴老干妈辣酱厂的成功发展经验,为我们郫都区鹃城牌郫县辣酱厂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老师先呈现郫县辣酱厂的纵向关联企业贵州老干妈辣酱厂的发展案例,同学们根据案例得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影响加强的工业区位因素有市场、技术、信息、交通、政策,影响在减弱的工业区位因素有劳动力数量和原料。然后同学们根据此案例为当地郫县豆瓣厂的发展献计献策。这样就结束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变化”的教学。最终三个探究活动,三个乡土案例和深挖的关联案例,串联了“工业区位的选择”这节课的所有知识,完成本堂课的教学。
        三、深挖乡土案例,串联人文地理知识需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的针对性  2017年最新修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内容标准中很多内容都涉及“结合实例,运用资料来分析和说明某一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3]。因此,案例教学法将会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应用更为广泛。那么案例的选择将会成为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为了达到深挖乡土案例,串联人文地理知识的目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案例的针对性。案例要对人文地理知识有针对性,即所选案例一定要高度契合本节知识内容;案例要对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即案例的选择一定是学生不陌生的真实情景。因此,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多关注学生、多关注课程标准,多从生活中、网络中寻找针对性强的案例。本文“工业的区位选择”课例中的案例思路是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上优质展评课中得到的启发,选取本地针对性很强的案例“郫县豆瓣厂”及其关联企业作为素材。
        案例教学的课堂不止有案例教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当然,案例教学法只是教师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一堂地理课,除了案例教学法外,还可以使用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等其他教学方法。当然良好的教学方法一定是高度契合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老师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工业的区位选择”课例中除了使用案例教学法外,还在“探究活动2---优厂:我要选厂、选址当老板(烧制陶缸厂、食用盐厂、食用菜油厂、食品研究厂、手工篮厂)”活动中,选择小组合作法来完成不同导向型工业布局的学习任务。进而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并不是案例课堂的唯一方法。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多面广,案例众多。案例教学法将会随着新课程和新高考改革步伐走进更多的人文地理课堂。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深入了解学生和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一定要联系生活,选好乡土案例,深挖关联内容,讲好家乡故事,串联地理知识,构建高效的人文地理课堂。
※注:本文是省级课题《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研究》[川教函〔2014〕446号]的推广成果,市级课题《学习进阶理论下的高中地理学业质量水平提升研究》(CY2019Y56)的阶段性成果,是省级课题《基于学习进阶的“家国情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20SZSJYZ-24)及省级课题《学习进阶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邓廷英.地理课堂中利用“案例”教学探讨[J].地理教育,2013(z1):77-7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