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4月上   作者:罗翔
[导读] 中学生总体数量大,作为弱势群体一直被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中学生除了在生活上不能受到父母的照顾之外,在心理健康教育、亲情教育以及性格养成方面,同样面临着重大问题。这一现象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和家庭问题, 需要创造良好的心理建设环境。

四川省成都市棕北中学 罗翔   610041

摘要:中学生总体数量大,作为弱势群体一直被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中学生除了在生活上不能受到父母的照顾之外,在心理健康教育、亲情教育以及性格养成方面,同样面临着重大问题。这一现象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和家庭问题, 需要创造良好的心理建设环境。中学生不能被给予足够的关注找到适合的解决办法,那么就会对中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买下隐患。
关键词:新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
        根据国务院最新数据统计,我国中学生在6000万以上。随着中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年龄的不断上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近些年来,中学生由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引起的社会问题频发,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弊端,那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会为社会的正常运行埋下巨大隐患。
        一、革新中学生家庭教育模式的紧迫性
        1、缺乏父母关爱导致中学生心理畸形
        大部分中学生长期处于溺爱或者忽视之下,这就导致中学生的家庭系统出现了严重问题。根据不完全统计,34%的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18%的中学生经常会有焦虑感,54.3%的中学生对于社交存在恐惧感,19%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相比于其他家庭完整的同学而言,具有深刻的自卑感。家庭状态不佳的中学生,往往学习成绩也普遍较差。不良的情绪情感和心理状态,对于中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身心成长,都有较大的阻碍作用。由于中学生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因此难以接受良好的亲情教育。相比于中学生的父母而言,照顾中学生生活的祖父母,往往思想观念较为陈旧,这让中学生也难以接受新鲜事物。在特殊的成长环境下,容易产生人生观的异常和心理发展的畸形 。
        2、缺乏学校的正确引导加重中学生的性格缺陷
        原生家庭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交流方式和行为方式,相比于其他中学生而言,中学生在与人交流相处方面,存在着先天的缺失。学校应当对中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干预,采取引导、带动的方式,让中学生融入到班级当中。提升中学生的交流能力,改变中学生孤僻的性格。但是,学校却普遍忽视了中学生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关注于学生的应试成绩。由于心理状态不健康,必然导致其学习成绩不如同龄学生。大部分老师都会由于中学生成绩较差,对其采取打压惩罚的方式逼迫其学习。这不仅不会让中学生提升学习的努力程度,反而会激发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中学生更加自闭,对于人际关系也更加敏感。因此,学校缺乏对于中学生正确的引导,加重了中学生的性格缺陷。
        3、社会制度不完善迫使中学生成为问题群体
        近些年来,由于中学生引发的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频发。许多得不到正确引导的中学生变成了问题少年,不但从事违法违规的活动,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安定。社会中的娱乐场所是让少年中学生沾染不良习惯的温床,相关部门由于缺乏对于娱乐场所的管控,导致许多中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督和管教,经常出入社会场所受到了不良习气的污染,对于学习和考试产生了严重的厌恶情绪,沉迷于游戏厅、网吧当中。


据不完全统计,26%的中学生是网吧游戏厅的常客,36%的中学生经常与社会人员往来,5.6%的中学生具有吸烟喝酒的习惯 。这对于中学生的身心不仅造成了巨大伤害,同时也对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优化迭代中学生家庭教育模式的有效路径
        1、利用互联网云技术构建沟通平台
        中学生无法与父母团聚的问题,无法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善。但是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可以构建中学生与原生家庭父母之间的沟通机制,通过沟通拉近中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沟通平台不仅仅应当包括父母和中学生这两个主体,还应当包括学校和当地的社会团体。只有在原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之下,才能让中学生感受到社会对于自身的关爱,改变中学生由于原生家庭缺陷所带来的自卑感和交流能力的障碍,改变中学生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
        2、构建健康的校园环境
        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应当从三方面入手:其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于中学生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其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应当将家庭、身体健康、以及道德品质作为评价中学生的重要标准。从而改变由于单一的评价制度,对于中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其二,注重班级团体活动的组织。相比于其他中学生而言,中学生在交流和团队协作方面具有先天的劣势。只有组织适合中学生参与的班级实践活动,才能让中学生在短时间内融入到班级集体当中。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帮助之下,逐渐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完善的人格。其三,构建中学生家庭档案监控管理机制。由于中学生群体较为特殊,因此学校应当依据学生的建立心理档案,定期找中学生进行谈话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且及时加强教师与中学生父母的沟通,共同为中学生提供健康的学习成长环境。
        3、发挥社会团体作用构建良好教育环境
        中学生的家庭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原生家庭以及学校的力量,同时也应当引入社会公共团体的帮助。以贵州省毕节为例,贵州大学的社会心理学辅导团体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毕节贫困当中,对中学生展开心理问题辅导,用结对子、小组活动、社会实践的方式,紧密与当地中学生进行链接,使得中学生的家庭状态大大得到改善 。这一做法为中学生家庭教育的改善,提供了更多的有效路径。以社会团体为主体,配合原生家庭以及学校的家庭辅导,为中学生的家庭建设,提供更加专业的引导和服务,可以有效降低中学生心里问题的发生几率,为中学生提供更加良好了社会成长环境。
        结束语
        革新中学生家庭教育模式,已经成为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公共组织的协同合作,才能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适应特殊群里的家庭建设。本文对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优化迭代中学生家庭教育模式的有效路径,希望为我国中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改善提供有效借鉴。
参考文献
[1]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于佩琴,张玉霞,种涛,李木金.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9(04)
[2]农村家庭教育中家长素质的研究[J].李连英.成人教育.2018(05)
[3]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调查报告[J].鲁忠义,刘国学.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