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教派并存藏族村落宗教信仰研究————以贵德县色尔加村为例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4月上   作者:山格加
[导读] 从佛教传入青藏高原与本土宗教即苯教的斗争和交融到,藏传佛教内部的多种教派的分化以来,教派间的问题往往与政治势力间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因此,研究藏区教派之间的关系状态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色尔加村多教派共存的模式可以说是整个藏区的教派关系的一个缩影,通过对此个案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一模式内在机理及特点,对研究整个藏区的教派关系具有启示作用。

西藏大学研究生   山格加

摘要:从佛教传入青藏高原与本土宗教即苯教的斗争和交融到,藏传佛教内部的多种教派的分化以来,教派间的问题往往与政治势力间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因此,研究藏区教派之间的关系状态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色尔加村多教派共存的模式可以说是整个藏区的教派关系的一个缩影,通过对此个案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一模式内在机理及特点,对研究整个藏区的教派关系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教派;共存;信仰
        一,田野的基本情况
        色尔加村在行政划分上隶属于青海贵德县常牧镇辖区内,位于贵德县东南方,辖内有3个自然社。村落离贵德县城有13公里路程,平均海拔2683米。全村179户均为藏族,并无其他民族成员。全村以农耕为主,而随着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浪潮下,该村落原有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农耕为主的同时外出打工,通过副业形式来提高经济收入。
        二,聚居中形成的教派间的关系
        (1)神保祭羊仪式
        “神保祭羊”一词为该仪式藏语的汉译,主要内容是为了避免洪涝和冰雹的灾害而对地方神祭祀仪式。 “神保祭羊”这一名称的“神保”指的是该地方的一座山,最高峰海拔为4400米。“祭羊”指的是在举行仪式那一天对地方山神祭祀羊来求得保佑,这里的“羊”特指为山羊。
通过访谈得知,仪式那天每家需一名男性去参加,但也可以带来家里小孩或多名男性参加,但每次仪式中多名男性参加的较少。仪式开始的时间没有特别的规定,要看到场人数的情况及仪式各项准备的情况,但差不多每次都会快到午时举行。仪式的主要进行方式是通过“喂桑”进行的,但不一样的是该仪式有两处“供桑台”,因为该仪式的喂桑分为“白桑”和“红桑”。“白桑”的喂桑过程跟一般的藏区喂桑过程没有什么不同之处。最先要在供桑台上堆积牛干粪、干柴等燃料之后生火,等火势差不多再把“桑料”撒上去,在进行“酒祭”、放风马等。举行“红桑”之时,等火势差不多时,把羊的内脏和各部位的脂肪块裹在一起放入火中,再把“桑料”撒上去,其余跟“白桑”没有不同之处。在进行“喂桑”的时候没有教派的分法,都会在同一个“供桑台”上喂桑。
        (2)背经文仪式
        在色尔加村还有一种仪式为“背经文”的仪式,该仪式在整个藏区都有存在,只是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叫法。这时期因为天气开始转暖,庄家刚开始发芽的时候。村里很多男士都开始外出打工不在家里,所以该仪式上女性参加的会多一点。
        因为经文里包含佛语和后来贤者们的著文,所以藏族人的观念里背经文具有很高的“功德”。这种高层面的“意识”在平民生活里也有它世俗化的一面,色尔加村每年背经文要以村为中心围绕村的所有田地要转一圈,所以也有庄稼丰收,经济腾飞的说法。
        在“背经文”的早上,人们根据村里安排的时间点聚在寺院。


长者们会从经堂里拿出经文,按经文的不同分类放在一起,人们会根据村长和村书记的指导下拿出自己该背的经文,用颜色为黄并干净的布块把经文裹在一起,用哈达或任意干净的布把经文的两边系在一起来背。没出发之前人们会在寺院的供桑台上进行喂桑,吹海螺,围绕经堂转三圈再排成长长的队出发。几个长辈或男性背上经文并敲着“锣”,吹海螺开路,在背经文的过程中人们不会超过这些人的前面。村内有两种教派或两处寺院(格鲁派寺院不参加该仪式),但仪式这一天他们都会共同参加。他们会在各自的寺院背上经文出发,在两处寺院的中间汇集在一起并开始进行“背经文”的仪式。背完经文两派信众会回到各自的寺院,会安排一些年轻人把经文放到原来的位置。然后大家坐在一起一起吃午饭,这一天的午饭会村里安排的负责人负责。
        在上述的各个宗教仪式当中,不管是村落层面举行的宗教活动也好,不同教派为主举行的宗教活动也罢,都会有所有教派和信徒或三个寺院都来参加宗教仪式。
        三,各教派相互依存之内在机理
        (1)各教派相互依存之内在机理
        1.独特地缘。在西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与宗教的密切关系是很突出的,从吐蕃王朝的初期到赤颂赞时期,都以苯教为吐蕃政权的主要宗教来扶持政治。但后来赤颂赞时期佛教传入西藏以来,苯教的地位也开始发生了变动。到赞普赤松德赞时期佛教和苯教的斗争或矛盾关系发展到最激烈的时期,于是发生了历史上的以赞普为中介的“佛苯争辩”。从这以后苯教在卫藏地区的地位开始逐渐没落,开始流落到吐蕃王朝的边缘地区,即现在的青海与四川为主的藏族地区,所以青海这一带成为一个宗教避难所的地缘。历史上这里存在着佛教、苯教、摩诃衍等的各种宗教的活动,从而自古形成了一种多宗教汇集的地带。 2.多元宗教理念的包容。在形式上三种不同的教派在同一个社区单元呈现出柔恰而有机的关系,跟各个教派的宗教理念有一定的关系。佛教没传入青藏高原之前,苯教是一个神灵系统庞大且非常发达的一个宗教。后来,印度的佛教传入青藏高原以后,跟青藏高原本土的苯教发生了碰撞,通过碰撞佛教逐渐吸收了苯教的一些教规教义,在藏区开始了本土化的过程,在公元11世纪成为主导地位的藏传佛教。苯教吸纳了佛教的一些理念,让苯教变得更加系统化,理念上更加深奥。譬如因果报应与缘起性空的理念。所以理念上佛教和苯教都提倡众生平等,生命无贵贱之分。
        五,结语
        从吐蕃初期的苯教到后来佛教传入到西藏形成的藏传佛教,再后来的各种教派的分类与形成,它们本质上相同,却又有各自的特点。色尔加村的这种同一空间内在及其具有特色的共同秩序下形成的共存模式,是很多安多藏区的教派关系的缩影。在苯教的“法舞”仪式、“背经文”仪式、“神保祭羊”仪式、以及格鲁派寺院的各种仪式上,三种教派形成了对话或交融的一种状态。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派关系是在色尔加村的这种特殊的运行秩序下形成的,各教派的共存关系促进了苯教与藏传佛教的文化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止贡巴·贡却丹巴然杰 著,星全成、尼玛太 译,《安多政教史》,西宁: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文学室,1988.
2.爱德华·泰勒 著,连树声 译《原始文化》(重译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4.德康·索朗曲杰 译(英译版),《卡梅尔·桑丹坚参选集(藏文)》(上下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5.才让太、顿珠拉杰,《苯教史刚要》,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