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克孜尔千佛洞、天梯山石窟及中国四大石窟分析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4月上   作者:郭辰雨
[导读] 石窟艺术源于印度,佛教将其发扬光大。中国石窟艺术由古印度传入,在经历了地理、文化两层面自西向东的传播后,伴随佛教逐渐与本土的中原文化融合,形成古代中国独有的石窟艺术风格。在石窟艺术本土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武威天梯山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一座座历史丰碑,值得后人追寻、探索。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1806  郭辰雨

摘要:石窟艺术源于印度,佛教将其发扬光大。中国石窟艺术由古印度传入,在经历了地理、文化两层面自西向东的传播后,伴随佛教逐渐与本土的中原文化融合,形成古代中国独有的石窟艺术风格。在石窟艺术本土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武威天梯山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一座座历史丰碑,值得后人追寻、探索。
关键词:中国石窟艺术;石窟艺术本土化;石窟艺术的传播
        一、石窟艺术初传入——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新疆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大约始建于公元3世纪,于8-9世纪逐渐停建。位于新疆省阿克苏地区拜城县,该地区3世纪是为古代龟兹国所在地。佛教东汉明帝时期自新疆地区传入我国,十三四世纪时伊斯兰教传入新疆,逐渐取代佛教的主要地位。龟兹国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大国,4世纪时期国内佛教已然兴盛,龟兹国王遍请国内著名工匠、画师营建克孜尔千佛洞。
        二、石窟艺术本土化趋势的开端——天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凉州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建于北凉时期,由著名高僧昙曜主持修建,有“石窟鼻祖”之称。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始建于384-417年,以精美的泥塑著称,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凉州(今武威)是古代佛教自西向东传入长安的必经之地,十六国时期前凉统治者张轨与北凉统治者祖渠蒙逊皆重视佛教并大力传扬,使得佛教艺术在凉州形成独特模式,并对此后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产生重要影响。天体山石窟中的北凉壁画菩萨相具有直鼻、大眼、白鼻梁等西域早期壁画特征,“(天梯山石窟)窟内有释迦牟尼大佛像1尊,高15米,宽10米,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释迦两旁还有文殊、普贤二位胁侍菩萨,广目、多闻天王、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造型生动,形态威严。”“面相椭圆,体态自由,线条流利劲健,为非常出色的‘铁线描’,是很难得的早期作品。”北魏统一北方后,随着政治情况的变化,北方佛教中心从凉州逐渐转移至北魏都城——平城,因而北凉统治时期的凉州僧人也随之纷纷外迁,一部分迁往平城,另一部分西迁西域敦煌等地,推动了敦煌佛教及佛教艺术的发展,为唐代敦煌地区佛教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石窟艺术本土化的发展——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始建于北魏文成帝时期(460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但对龙门石窟的修建从北魏一直延续至清代。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包括奉先寺、古阳洞、万佛洞等多个景区。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在唐代达到发展的高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53个,基本为北魏时期开凿,后世尽在此基础上做简单修改。云岗石窟中佛像庄严端坐,四周菩萨等形象生动活泼,尤其是装饰在藻井、佛龛、佛光上成群凌空飘舞的飞天,形态生动飘逸;其中的中部洞窟群即“昙曜五窟”,这是帝王的象征,佛像形体高大,面相周正饱满,眉目深邃,显现出雄健浑厚的帝王之风。云冈早期造像一方面表现出佛教发源地印度造像的传统样式;另一方面亦有凉州文化的风格”;而西部洞窟群大多为北魏后修建,洞窟内佛龛、帐幔等装饰相比营建较早的东部、中部石窟群更加华丽,佛像形体清瘦俊逸,呈现出明显的中原化风格,“(云冈石窟)而晚期造像则在轰轰烈烈的大势已去中表现出沉静淡然的精神风貌,形象愈益以清瘦、修长、柔弱和衣服褶皱纹理的繁复为主要特征”。
        四、石窟艺术集大成者——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西端的敦煌市,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在唐代初期得到大规模的营建,直到元朝的历朝历代对莫高窟均有兴建,使其形成宏大规模,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唐代的繁荣开放使丝绸之路迎来自汉代以后的第二个高峰,作为丝路重镇的敦煌,也成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在太宗时期对西域高昌国、西突厥等国家的军事行动中,一批工匠、画师随着军队迁往西域,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来到敦煌,为敦煌塑像、壁画的营建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与绘图粉本,使莫高窟尤其是其中的壁画艺术发展迅速。“从敦煌与古长安造型艺术的比较研究中,反映出敦煌与古长安在千余年历史长河中有着密切的交往和深入的互动,抚今追昔,今天对这两个城市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合作中,给我们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包括流行于盛唐时期的净土宗净土变画、山川景物、亭台楼阁、飞天像等,与窟内彩塑交相辉映,人物刻画细腻生动,色彩绚丽,栩栩如生,体现出华丽大气的盛唐气象。如第220窟中壁画,为唐代画师李工主持绘制,色彩绚丽、构图严谨、画面恢弘,常书鸿先生曾称赞它“构图设色都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装饰壁画”,“在用色方面,用丹青石绿对照颜色,再加上辉耀的堆墨点染。从而使画面产生了金碧辉煌的效果,这些都为石窟艺术向高精方面发展,增添了新的光彩。”李工在该是苦绘制的药师七佛经变画构图宏大,其中的舞蹈场面出现了长安上元夜灯会中的灯树情景,这也是佛教艺术本土化的有力证据。
        莫高窟佛教艺术本土化、民族化与印度、伊朗等国家地区的艺术风格融会贯通的顶峰之作,其中题材丰富的塑像、壁画再现了北魏至唐再到宋元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以及各个时代的艺术特征、社会生活,体现了佛教文化与古代中国本土文化走向融合的历史过程。
        结语:中国本土石窟艺术的发展过程就是佛教文化在古代中国传播的缩影,从深受外来佛教艺术的影响到形成本土化、民族化的中国石窟艺术风格,中国石窟艺术逐渐融汇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地域文化与高超的艺术技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龟兹石窟研究所、拜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阿克苏地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克孜尔石窟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第24页
2.陈丽萍、王妍慧著《中国石窟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214页
3.罗哲文、王去非、王小梅、黄彬、王欣等著《中国名窟——石窟寺 摩崖石刻与造像》,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48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