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源——故乡的河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4月上   作者:廖晓梅
[导读] 家乡的这条小河发源于岿美山,流经两个乡镇,叫老城河,也是东江源之一。小河不大,宽约五六十米。两边河岸上的竹子倒映在河水中,将河水衬得更绿。两边河岸上还有一片片的翠绿的草地,平时常常有水牛在悠闲地啃吃青草。绿草如茵,也是我们小时候追逐打闹的地方。

江西省定南中学 廖晓梅  341900

        家乡的这条小河发源于岿美山,流经两个乡镇,叫老城河,也是东江源之一。小河不大,宽约五六十米。两边河岸上的竹子倒映在河水中,将河水衬得更绿。两边河岸上还有一片片的翠绿的草地,平时常常有水牛在悠闲地啃吃青草。绿草如茵,也是我们小时候追逐打闹的地方。小河更多的时候是平静的,如同娴静的少女,将粼粼的波光洒满河面。偶尔有鸭子或白鹅游过,白毛红掌,增添了河中的颜色;“呱呱”的鸣叫声,敲碎了这方幽静,也揉碎了这镜面一般的河面,将一圈一圈的涟漪送到小河的那头。
        我的老家就在这宁静的小河边,叫竹园村,当地人也叫大竹园,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四周群山环抱,屋场依山而建,村中有一条小河穿行而过。这条河就是高砂河,也叫老城河。河岸两旁长满了一丛一丛的黄竹(慈竹、慈孝竹)或泥竹(刺楠竹),还有油桐树、苦楝树等等树木。山上则是一片一片的毛竹。是否以此而得名竹园,已不可考。但查找《定南县志》和《定南县地名志》,本地居民最早也是清朝康熙年间、最晚则是乾隆年间从广东迁来此处安家的,算来也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河边的这些竹子,是家乡人平时栽种的,直接显现了生活的智慧。竹子平时可固定河堤,防止堤岸崩塌,发洪水时可以随手砍下作为抗洪材料,比如可以编织成竹篓装上石块,加固河堤。当然,竹子也有很多用处的,可以编织成或做成各种生活用具,比如畚箕、箩筐、篮子、竹椅子、竹床等等。
        小河水量不算大,每年的春秋冬三季,选好一个地段都可以涉水过河,水深到膝盖,只是比较清凉。特别是冬天,水很冷的。当然,小河也有木桥,用木头架起桥墩,再在上面用三根木头作为桥板,一节一节地铺到对岸。这样的桥稳定性是差一点,走在上面摇摇晃晃,不习惯的人还真不敢过这样的桥。但这里的人们习以为常了,挑着担子快速从桥上经过,且走且换肩,也没问题;小孩子更是常常从桥上跑过,一点也不害怕,甚至于在夏天时从桥上往下跳。所以,当地人常常会嘲笑过河的人,“外边人志气高,宁愿过河不过桥”。
        如果是在夏天,那小河水大涨,如同暴怒的黄龙,裹挟着木头什么,直冲而下,气势逼人,偶尔也会冲垮河堤,冲毁农田。那上下相隔不远的两座木桥也冲垮了。要到河对岸,只能撑竹排(划竹筏)过去,不然就得绕道很远才有公路桥。划竹排自然是男人们的事,竹篙在手,或直插河底,或划水前行,或撑水转方向,左右开弓,很是好看。小男孩子们,看得多且不怕水,很小就学会了撑竹排,只是力气不如大人们,但动作一样娴熟。
        发大水时,有时候还能看到随大水冲下来的木头或毛竹,木头一般两米长,随水而下。游泳技术好的大人们就用竹钩把木头拖到岸边,然后固定起来。隔几天会有人来赎买,五角钱或一元钱一根。那时候我还小,力气不够,只能在岸上看热闹或偶尔帮帮忙,帮着拴木头了。一旦到了这时候,我们就知道,过不久就有放竹排或木排的要来了。河水小了一些,但还是比较大的时候,放竹木排的要来了。由于平时不多见,我们小时候一起跑去看热闹。竹木排子连成一条长龙,最前面的那节有舵,用于控制方向。中间的地方有一小棚子,估计是放排汉们休息的地方。我们村头有一处水陂,水陂下有段急流险滩,明石暗礁不少。放排汉们穿一条裤衩,猫着腰,眼睛睁得铜锣大,瞄准航向,双手紧握木桨,时而左摆,时而右划。


有的挥舞着竹篙,在排上来回穿梭,避开礁石,人在排边跑,排在浪里穿。摇头摆尾的木竹排在他们的操纵下像一条被主人驯服的鳄鱼,避礁破浪,穿过弯弯曲曲的险滩,漂到我们村子中间,这里水势相对平稳,他们总算可以放松一下了。他们会套牢舵桨,坐在排头,大口喘粗气,黑油油的脸上挂满了汗珠,全身上下没有一处干的,湿淋淋的,分不清是河水还是汗水。往嘴里舀了一把河水,拿起油黑发亮的竹烟筒,吧喳吧喳,美美地吸了几口刀切烟丝,心情轻松了许多,放开嗓门,唱起了客家山歌:
        啊喂——
        放排汉子手艺高,
        河弯石多难唔倒。
        大浪滔天脚下踩,
        怪石暗礁一边抛。
        ……
        这些放排汉们还会同在河边洗衣服的少妇村姑们开着玩笑,叫嚷着:“走,跟我们下老隆(龙川)!”对面传来了笑骂声:“死打靶鬼,没着没落的,鬼会跟你去?”引起一阵哄笑,惊起了河边一行白鹭。
        小河,也是童年的欢乐谷或游乐场。每年夏天中午,我们必定在河里玩水,在桥上跳水、比赛潜水、学习各种泳姿,玩得个不亦乐乎。还给河里两个比较深的水潭取名为“鄱阳湖”“洞庭湖”,“扑通、扑通”往潭里跳,洗去燥热,感受那份清凉。
        小河也是小时候抓鱼捕鱼的好场所。河里有各种各样的鱼、虾、蚌、螺等。记得平时也会去钓鱼,钓那些很贪吃的小鱼,用大头针弯成鱼钩,装上蚯蚓,不会儿就能钓上好多,炒着吃,味道很好的。傍晚,用竹笼(竹制品,头大尾小,两层,鱼虾进去后就困在里面)放在小水沟里,晚上鱼虾逆流而上,就会进到里面,第二天早上就会有收获。春天的晚上,打着松香火,到田里捕泥鳅、黄鳝,到河里捕石斑鱼或马口鱼。黑色之中,光亮划过夜空,耳听着片片蛙鸣,走过一片一片整齐的稻田,那是一派很美的田园风光。
        清晨,小河里会升起阵阵薄雾,笼罩着河边的景物,还有四周的青山、房屋。天一亮,河里就热闹起来了,鸭子叫着扑进了水中,水牛漫步在河边,女人们会在河边洗衣服,阵阵的捣衣声,传得很远很远。农人们在田里劳作,不时直起腰,看看远处的古道,听听潺潺的水声,望着东边山顶冒出的旭阳,汗水洒落,朝晖片片。袅袅的炊烟伴着清雾,轻轻地飘过,有时候河两岸的炊烟也会合在一起,像是一起欢歌起舞。当耳边会传来叫声——满崽,好归来食朝诶(小子,快回来吃早饭了)。这声呼喊,包裹着甜蜜,也挟带着亲切,让人沉醉。
        这就是东江源,这就是我常常魂牵梦绕的故乡的小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