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大学 狄小虎 215000
摘要:习语是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汇总形成的具备特殊意义的固定化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是民族文化智慧的凝结体现。在国和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下习语翻译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但是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习语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阻碍性的因素。文章在阐述英汉习语翻译差异的基础上,就如何更好的实现跨文化交际进行探究。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影响
习语包含成语、俚语、俗语、谚语等,在使用的时候具有鲜明性的特点,也经常被人们应用在比喻领域,用法方面呈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反映出了一个民族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并和该民族文化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在习语表达中包含了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在其中也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但是受英汉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习语的意义和表现形式显示出了一些差异点,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如果不了解对方话语的文化背景就容易出现误解言语表达的现象,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使用汉语国家和使用英语国家人们的顺利交际,文章现就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问题进行探究。
一、习语和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化是语言蕴含内涵的一种体现,从语言表达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从文化也能够更好的解释语言现象。习语和文化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习语是语言的历史遗留体现,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长期发展中总结形成的,是文化长期积淀的重要产物,也和民族文化传统、历史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民俗风情等现象都会在习语中体现出来。
二、英汉习语差异的文化缘由
(一)地理位置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英国是海洋国家,渔业为主,海洋、海产品是英国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在习语中,海洋、鱼也是重要的存在,海洋和鱼的单词在习语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sea change”(突变)、“all at sea”(茫然)、“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中国大部分是内陆,生活方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农耕文化深刻影响习语的发展,人们和天、地、土、家禽、作物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由此形成了鸡飞蛋打、鸡飞狗跳、听天由命、杞人忧天、鸡毛蒜皮等习语。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
语言的表达和思维存在密切的关联,民族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也为思维形式、语言表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此,在研究语言的时候要注重研究思维。
1、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
受传统儒道佛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际交往中推崇谦虚、礼貌、随遇而安,集体主义思想是一种主流思想,即强调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同时,个人利益只有依靠集体利益才能够获得成功。在汉语习语表达中也十分注重天人合一、主客体统一的思想,表现这种思想的习语有“孤雁南飞,孤掌难鸣”, “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西方兴起,这种思想强调人的价值、人存在的意义、主张人的自由,在这个时期人本思想扎根于每个西方人的心目中,人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喜欢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在习语的使用上也充分彰显了万物有灵的特点,比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2、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西方文化的三大精髓是科学、法律和宗教,中国文化的两个基础是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是艺术性的,西方文化是科学性的。科学的精神是抽象、论证的,目的是寻求更多的真理。艺术的精神是借鉴具体的意象,目的是价值的欣赏和创造。
在语言的表达上,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会以具体的形式来表达虚化的概念,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内容。英语中对事物的描述是抽象、逻辑性的,比如“The fittest survive”(弱肉强食,适者生存),“like begets like”(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汉语在表达类似概念的时候会更多的使用具体的事物和词汇,比如龙凤、肉食。
(三)思想价值观的不同
每一种文化独有自己的系统,这个系统会对人们的喜好进行反应,对真善美丑有着一套独有的系统,中西方思想价值观念的不同深刻体现在习语的使用上。
第一,亲密无间和对隐私的关注。在中国集体主义思想的氛围中朋友之间的接触是不会存在较多隐私的,因而在习语上出现了推心置腹、坦诚相见。在西方,个人隐私则是不可以被侵犯的,年龄、收入、家庭、私人住址等是不可以随便泄漏的,必须“keep in the dark”。第二, 过去时间观念和未来时间取向。时间信息在信息传递上也体现出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受中西方哲学观念、历史背景、社会发展模式差异的影响,中西方对时间观念和态度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时间取向模式。中国人对五千年文明文化充满了自豪之心,对于做过的事情习惯反思和总结,这就是对过去时间取向的一种体现,即十分注重过去发生的事情,今天的生活也以过去为重要参考,因而在习语上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西方的时间观念是一种线性时间观念,时间是一条直线,会按照直线的轨迹来进行单向持续性运动。西方人具备较强的超前思想,未来取向是他们的基本价值理念,例如“故事的后面”不能够翻译成“behind the story”,英语中表达相同意思的说法是相反视角的,即“ahead of the story”(将后面的故事提前说了),在翻译的时候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就会出现错误翻译的现象。
(四)宗教信仰上的不同
中西方宗教文化都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会沉淀出多样化的语言文化,在习语的表达上也不例外。第一,性本善的思想理论和原罪的思想理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哲学思想,关心的是心性的学问,性善论是传统意义上儒家思想的一个哲学基础,这种理念对我国法制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出现的习语“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西方的宗教文化是基督教,基督教的文化思想深刻影响西方人的思想,习语有“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负自己的十字架)、“God is everywhere”(上帝无处不在)。
三、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英汉习语差异在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表现,跨文化交际是指任何两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则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因为没有及时把握话语中含义而导致的对语言理解和使用上的失误。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可以划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语用语言失误,另外一个是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说话的人将本民族语对某一词语或者结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所导致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主要是指受文化背景不同所出现的语用错误,这种错误往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行为模式等存在关联。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习语深层结构的基本内容和文化内涵,借助文化意识来指导一系列的交际活动,在翻译和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够随意滥用或者套用本族文化模式,也不能够凭借主观想象来套用本民族文化,从而有效避免在交际中胡乱使用文化用语。
(一)任意套用习语引起的失误
将“令人发指”套用成“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中文词语的本来意义是看到或者听到某种可怕的事物感觉到非常愤怒,而英文用于看到或者听到某种可怕事物而十分害怕的场合,和令人毛骨悚然的意思十分贴近。
(二)文化思想观念和交际模式差异造成的误用
文化观念和文化习俗的差异也会对语言交际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交际用语的时候由于无法对西方文化观念、心理、习俗和中国文化理念、心理、习俗之间差异的了解,在和西方人交际时候会盲目套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人际交往模式,最终使得交际陷入到尴尬的局面。英汉习语中有一些属“貌合神离”,字面意义相同,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却相去甚远,不能互译。英文“to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看似与汉语“亡羊补牢”意思相似,但两者并不能划等号,英语成语含有“为时已晚”,而汉语成语表示“为时未晚”。再如“to laugh?off?one’s?head”和“笑掉大牙”亦不是一回事,两者说的事风牛马不相及,英语指“笑到极端的程度”,而汉语“笑掉大牙”却是“看笑话”的意思。
(三)思想价值观念不同导致的误用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造就了中国人内敛避讳的性格,比较看重人情世故,即使为他人花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也在所不惜,而在西方国家是十分注重个性张扬,不避嫌,在和人相处的时候不会使用一些客套的语言,比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个习语的使用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时间是会按照线性的模式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人们能够追随过去,但是不能够逆转时间。基于这样的思想理念,西方人十分注重时间的利用。见律师的时间是要计时收费的,他是“记时人”,犹如出租车是“计程车”一样,在拜访即使熟人的时候会提前打招呼,在社会上办理各种事务的时候会提前预约,这样的习惯体现了西方人对时间的尊重,而这种思想和做法在中国人眼中往往是很难理解的。中国人不是有种说法,叫“择日不如撞日”?。不是说中国人完全没有时间观念,而是我们决不会把时间用金钱来丈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中英文化的了解,也不具备洞察中英习语文化的洞察力和领悟力。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同文化在使用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语用原则,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文化交流,要注重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强化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注重文化因素的导入,在导入语言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导入文化因素,增强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改变以往的英语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清楚文化历史发展脉络,立足历史文化来发展语言文化。另外一个方面,教师要组织学生广泛阅读、增长见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强化自己对中英文化的彻悟力和敏感性,从而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减少外界因素不必要的干扰。
【参考文献】
[1]蓝财英.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对其翻译的影响[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13):188-189.
[2]陈守珍.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分析[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02(002):98-100.
[3]游建民, 韩庆山, 李贞慧.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 教学与管理, 2008, 000(001):104-105.
[4]范金玲, 余洪源, 莫竹竹,等. 浅析英汉习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J].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10, 21(001):69-73.
[5]蒋杏芝. 英汉习语的偶合现象与差异及其文化渊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8(001):62-64.
[6]常润芳. 解读英汉习语注意文化差异[J]. 中国成人教育, 2007, 000(018):179-180.
[7]胡波, 高磊.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英汉习语的翻译及文化差异[J].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07(01):125-127.
[8]杨明光, 马瑜, 张镇华.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J].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05(00):148-152.
[9]张旭. 英汉习语的文化特征对比[J]. 考试周刊, 2007, 000(026):68-69.
[10]谢爽.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习语对比研究[J]. 长江丛刊, 2015, 000(022):50-52.
作者简介 : 姓名:狄小虎,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62.9,籍贯:江苏苏州,学历:本科,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文化,英语翻译与语法,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