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李继敏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4月上   作者:李继敏
[导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就道出了“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也是如此。语文课堂要活力四射,应该有一些“活”性激素。“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小村学区  李继敏  71220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就道出了“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也是如此。语文课堂要活力四射,应该有一些“活”性激素。“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让课堂充满轻松、和谐的气氛
       教师 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轻松快乐的课堂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情绪,能激活学生的大脑细胞,从而激发起学生想表达的欲望。即使是平时比较沉默的学生,也会受到集体情绪的感染,努力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这就需要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有一位名师说过:不会微笑的教师不会是一个好教师。教学依赖于宽松、和谐的气氛。因此,上课时教师要面带笑容,把微笑带入课堂,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每位学生保持愉快的情绪,敢于表明自己的观点。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地看学生,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感到亲近、真诚,让学生成为主角,增强学生自信。师生一起参与到课堂中来,构建一个富有活力的课堂,没有居高临下,只有平等融洽。在这样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教师既是学生的领路人,同时也是学习者,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共同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新课标》指出,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要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跳一跳摘到苹果,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最佳学习状态中。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


既可以搞同类词语联想,也可以对对子、猜谜语;既可以搞书法比赛、朗诵比赛,也可以搞演讲比赛、辩论赛;既可以点评推荐佳作、概要介绍名家,也可以进行作文竞赛、改编课本剧、模拟表演;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
        三、让学生敢于参与课堂活动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害怕自己的问题不正确而遭到老师的训斥,或者担心多余的问题会引来同学的嘲笑,因而最后选择了沉默。其实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答案也就不同。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时甚至超乎我们成人的想象。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去压制学生的观点。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以赞赏和表扬来代替训斥和嘲笑,对学生的努力和成功多给予肯定和激励。教师在学生心底的地位是他人无法取代的,也许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拥抱,一个微笑,都会成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
        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读好。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读熟不开讲,要切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应该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读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要求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读书上。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动用的巧妙,思想表达的深遂,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一篇优秀的文章就是循序渐进,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就是作者进行表述和描绘,联想和想象,思考和推理,的比较复杂的发展过程。问题是学习开始和持续的动力。于是,课堂教学就要针对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程序性和阶梯性的问题。这里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程序过粗,隐含条件过多,学生思路不明确;二是问题设计太细,不利于思维的开展。
        总之,新课程指导我们,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掌握,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把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充满生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