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晋北踢鼓子秧歌的发展与演变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4月下   作者:王靖涵 王嘉卉
[导读] 晋北踢鼓子秧歌是山西民间舞蹈的主要类型,承载着晋北人民的数千年的喜怒哀乐,同时踢鼓子秧歌的盛传使得晋北地区的文化进一步提升。但是,近年来晋北踢鼓子秧歌的发展不是很景气,熟知它的人也是少之甚少。

上海市上海体育学院       王靖涵 王嘉卉   200438

摘要:晋北踢鼓子秧歌是山西民间舞蹈的主要类型,承载着晋北人民的数千年的喜怒哀乐,同时踢鼓子秧歌的盛传使得晋北地区的文化进一步提升。但是,近年来晋北踢鼓子秧歌的发展不是很景气,熟知它的人也是少之甚少。为了加强人们对其的熟知度,提高人们对踢鼓子秧歌的认知,本文便对晋北踢鼓子秧歌的发展与演变进行简要研究与分析,特别是对发展状况进行探讨,使我们简要了解到其发展的原因,演变的过程和发展现状,也对踢鼓子秧歌之后的发展提出建议,使晋北踢鼓子秧歌可以真正的在山西民间舞中凸显出来,同时也可以提升知名度,加深人们对踢鼓子秧歌的理解。从而为更好的继承和保护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得踢鼓子秧歌被更多的人重视起来,更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发扬。
【关键词】晋北  踢鼓子秧歌  发展  演变
        一、晋北踢鼓子秧歌概述
       (一)晋北踢鼓子秧歌的起源
        流布于山西省晋北地区的民间舞蹈踢鼓子秧歌历史悠久,关于这种古老的民间舞蹈的源流,在民间的传说中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为:在北宋末年时期,起义军梁山英雄好汉中有一人被官府抓获,梁山英雄好汉用文艺的方式改变服饰,装扮成另外的模样来迷惑官兵救出被关押的朋友。之后百姓在每年元宵节的时候装扮成宋江、石秀、林冲等梁山英雄好汉,欢欣鼓舞来纪念这件事情。随着日子的不断增加,形成了民间特有的踢鼓子秧歌。另一种说法为:梁山五虎将中的董平被契丹兵掳走后,但由于当时他们的意愿一致,董平被释放,在他回家的路上路过朔州地区,恰逢正月十五,董平被当地的闹红火所吸引,跟百姓一起在街头上踢舞,之后踢舞秧歌就被流传了下来。还有一种说法为:水浒传中宋江招安之后,梁山好汉中有些人不再愿意跟随宋江,便以训练秧歌为理由,积攒了力量,谋略想要重振旗鼓,东山再起。民间的各种传说,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又添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二)晋北踢鼓子秧歌的表现方式
        在我们现在生活中,踢鼓子秧歌大部分是以广场舞为主要表现手段呈现在我们面前,具有多种表现方式,而最为普遍的只有三种形式,便是大场子、小场子和过街场子。不同的表演方式有着不同的表演内容,特别是人物的数量相差甚远,所需要表达的内容也千差万别,给观众的感觉自然也大不相同。
        在三种表现方式中,大场子的人数最为众多,其演出场地也相对较大,演出人物的设定仍然具体,是由踢鼓和拉花最为主要,队形变化多端,如“一”字长蛇状,二纵队相互并列,四纵队相互对站,或穿插各种阵势进行表演。小场子的人数相对较少,但表演方式仍分为三种,从前往后分别为山子,摊子和落毛。山子属于开场,表演欢快,将观众慢慢带入;摊子则属于高潮部分,烘托现场气氛;落毛是结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过街场子则主要以穿街过巷为主要形式边走边演,带动气氛,愉悦人心。三种形式交叉进行,各有千秋,缺一不可。



        (三)晋北踢鼓子秧歌的风格特点
        晋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山势险峻,崎岖难行,故当地人民早期的走路是用腰的扭和拧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力,脚下时刻得保持用力抓地,步伐灵活准确,刚劲有力,而在舞蹈动作中也是如此,离不开踢、拧、走、扭这四个字,也是秧歌中最基础的四要素。“踢”作为踢鼓子秧歌中的重要表现手段,将干净飒爽融合在一起,学生在掌握其要领的同时,得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身体协调性。“扭”与“拧”则更深层次的强调了身体的灵活性,在“扭”与“拧”之间不停的转换,同时将两者溶于一套动作形态中,反复练习便足以增强学生对自己肌肉的控制能力。而“走”却展示出踢鼓子秧歌的敞亮与随性,动作状态舒展且大度,体现出一定的延伸性。四要素的基本要领使得学生既掌握灵活有序,又宽广大度。由于踢鼓子秧歌流传蒙晋冀三省相交处,故文化与信仰在此交融,渗透了汉族舞蹈的刚劲柔软和蒙族舞蹈的粗犷豪放的舞蹈的风格特点。然而,晋北踢鼓子秧歌作为山西省的民间舞蹈,它既遵循了蒙族舞蹈的粗犷豪放,囊括了蒙族的风俗和风格,同时也体现了细腻古朴的山西民间舞蹈,二者相互交融兼容并蓄,使踢鼓子秧歌这一舞蹈形式更具特色。最重要的是学习踢鼓子秧歌,可以对其独特的呼吸进行了解,使得学生学会在舞蹈中呼吸,并合理的运用及掌握气息的变化。
        二、晋北踢鼓子秧歌的发展与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不少民间舞蹈团体,目的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还可以广交好友,将自己身边喜欢舞蹈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在一个小团体里,可以交流感受,学习舞蹈,使的个人情感得到升华。与此同时,晋北地区民间舞蹈团体的成立,对晋北地区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推动了踢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发展。使得更多的人来了解并灵活运用踢鼓子秧歌,让人们可以更好更快的熟悉踢鼓子秧歌,渐渐的从踢鼓子秧歌动作形态了解其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其发展的必要性。
        踢鼓子秧歌和小花戏作为山西特有的民间舞蹈,虽然在熟知度上比不过小花戏,但踢鼓子秧歌其特有的文化价值也是它本身最大的特点,特别是被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得到了省内舞蹈家的重视,将其划为部分高校舞蹈课堂。踢鼓子秧歌有着相对较高的教学价值,由于其风格特点很难掌握,所以踢鼓子秧歌进入高校课堂,既增强了学校教材的类型,也加强了舞蹈学生的专业性练习,同时使踢鼓子秧歌这一具有民间特色的舞蹈可以更好的继承与保护它。
        整理后的踢鼓子秧歌可以登上舞台,不再拘泥于祭祀,拜年,镇邪这种自娱自乐的民间活动。舞台上的踢鼓子秧歌有较强的观赏性,男性演员的动作将汉族舞蹈的飒爽与蒙族舞蹈的粗犷融合在一起,女性演员的动作则将山西民间舞的要领与柔软紧密结合起来,灵活生动惟妙惟肖。首先,踢鼓子秧歌登上舞台,其动作夸张,队形多变,力度强,音乐鼓点节奏感强,足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其次,舞蹈演员对动作的掌握度要求很高,其演员的表情夸张有趣,加深了踢鼓子秧歌在观众心中的印象。最后,踢鼓子秧歌的表演目的是宣传晋北地区的文化,在其表达情意的方面足以喜感,给观众一种庆祝的喜悦,不仅使得观众表面的喜悦同时也使得观众内心舒畅欢快。
        结语
        晋北踢鼓子秧歌的发展与演变不仅使这一具体的舞蹈形式更具民间特色,而且有助于其发展的更加广阔,并且改变了其古老的演出方式也有助于晋北地区的文化发展。踢鼓子秧歌进入高校课堂,不仅使得更多的舞蹈专业的学生了解它,熟悉它,更亲近与专业的舞蹈表演,大大提升了踢鼓子秧歌专业效果的整体性也使其在山西民间舞中得以立足。而对于踢鼓子秧歌登上舞台这一现实来讲,不仅使更多的人来认识和了解踢鼓子秧歌而且也使得其更具表演性,加深观众对它的印象,同时对人民群众的素质文化得以提升,对踢鼓子秧歌的社会地位加以提升,并且加强了踢鼓子秧歌的重要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