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团的训练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4月下   作者:樊瑛
[导读] 合唱作为多声部共同合作的演唱艺术,追求的目标是整体音乐的统一和演唱效果的和谐。合唱团员在群众业余合唱队的排练中应注重个人声音的塑造,通过正确的练习方法在集体歌唱中达到音色、音量、音准等统一要求。本文旨通过对合唱声音训练规律、方法的总结,为群众业余合唱声音训练提拱一定的理论参考。

太原市工人文化宫  樊瑛

摘要:合唱作为多声部共同合作的演唱艺术,追求的目标是整体音乐的统一和演唱效果的和谐。合唱团员在群众业余合唱队的排练中应注重个人声音的塑造,通过正确的练习方法在集体歌唱中达到音色、音量、音准等统一要求。本文旨通过对合唱声音训练规律、方法的总结,为群众业余合唱声音训练提拱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合唱训练   声音统一   规律和方法
        合唱艺术是具备群众性、广泛性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一种演唱形式,是一种集体歌唱的音乐形式。合唱队没有我,只有我们。在一支混声合唱团队中高音明亮低音雄浑,男声刚强有力,女声抒情柔美,各具特色、分工明确,传达给听众一种美的艺术享受。那么我们必须熟练地掌握产生美好声音及音响的规律和手段,在音色、音量、音准上能把握自如,使自己的声音融入集体的和谐的声音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多方位的音乐综合训练。
        合唱训练包括:音准、音色、音量、发声、吐字、气息、和声、复调、声音共鸣及强弱的控制。动静、松紧、刚柔、快慢、起收的统一训练,在某种程度上,比对独唱演员的要求更高,所以一个好的独唱演员,未必是一个好的合唱演员。
        以下是自己多年来在对业余合唱队的训练中粗浅的体会:
        一、统一的姿势(姿势是呼吸的源泉)
        关于姿势,首先要求大家对此要有正确的看法。较多的歌唱者注重的是自己的声带、嗓音,似乎具备了好嗓子,就能唱得好。事实上对歌唱者来说,声带固然重要,但是未将歌唱时的有关器官充分调动起来,形成歌唱时所需要的状态,即使具备了好的嗓音条件也是不可能发出好的声音来的。在合唱排练中体力消耗相当大,所以为节省体力,一般都是坐着排练,首先上身要保持直立,坐在无靠背椅的前端,双脚平放在地面上,面部要柔和,胸部保持吸气的状态,两肋扩张,小腹微收而下沉,全身保持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只有在姿势正确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正确良好的声音。
        二、正确的呼吸(呼吸是发声的源泉)
        呼吸是人体发声的动力,也是歌唱艺术的动力,发声方法正确与否,呼吸起决定性的作用。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所以良好的音质、精确的音准和清晰的吐字,主要先决条件是正确的呼吸。歌唱的呼吸是一种有意识、有控制的活动,是要经过训练才能掌握的,自然呼吸与歌唱时的呼吸在吸气时基本是相同的,只不过后者要比前者吸气深沉、腹部活动较大而已。但呼气时两者却有着不同的情况,自然呼吸时的呼气,有关肌肉全部放松,腹部自然恢复原状,而歌唱时的呼气却是有节制、有控制地使有关肌肉按照所需要的气量慢慢呼出、慢慢释放,使自己在歌唱时通过对呼吸的精确控制,成为发声原动力的主人。歌唱时的呼吸是通过鼻腔和口腔同时进行的,口腔内部要稍稍打开作半打哈欠状,硬软腭抬起,笑肌抬起,提眉提颊,两肋及腹部扩张,呼气时要保持吸气的感觉和状态,用这种活动来支持声音。
        三、合唱的起音
        发声开始的一瞬间叫起声。分为激起和缓起两种。激起与缓起的区别在于声带的靠拢程度,激起时的声带是在瞬间急迫靠拢的,而缓起时的声带并不靠得太紧,合唱发声训练的起声是以激起为主。


在训练起声时要慢慢地吸足气(不可过满),并维持不吸也不呼的状态,放下喉结,然后横膈膜突然向内挤压发“a”韵母音,发出后即停止,短促有力,依次做二、三次练习,所发的韵母音质要清脆亮,不能有任何沙哑或“h”的声音,可以按指挥的手势集体练习,起声音头准确,整齐而有弹性,干净清脆,放松颈部和下巴的肌肉,始终保持吸气的感觉。也可配合一些发声练习来进行,如:50 50 50 505---,也可在若干短音发得较正确和效果较理想时,接着发一个长音,在发长音之前不可重新吸气,一切有关发声器官、肌肉的活动必须保持与前面的短音的状态完全相同,一切短音都是为长音服务的,要在短音准备好的基础上发长音,每个长音要收得干净利落,不可速度太快,如本练习发声较理想时可去掉短音只发长音。
        四、口型的统一(铸字的模型)
        笔者在多年的合唱训练中深深感到口型的统一至关重要,它首先能使观众在视觉上感到优美、统一、整齐的外型,更能使演唱者发出的声音优美整齐,让听众聆听到动人的声音、和声的美妙与和谐。一般原则上正确的口型以双唇上下垂直张开为基础,在上下打开的基础上,根据音的高低强弱,音乐的感情变化而变化,打开要恰如其分,才能使声音圆润贯通。再说说闭口音和半闭口音,一般人在发这两种音节时往往容易将字咬得太死,张不开口,如i、e等韵母。在唱这些音节时,口腔内要放松,口中有空的感觉,“闭口音开口唱”,可做一些辅助性练习,如哼鸣练习,先以打哈欠的状态吸气,然后轻轻闭合上下唇,感觉喉咙像竖了一个鸭蛋或是含了一口水一样,口腔和喉咙的感觉像是被拎起来的,然后发“母”音,常做这样的练习,待掌握后,学员们便能自觉地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歌唱,声音和口型得到完美的统
一。
        五、合唱的共鸣
        物体因振动而发声,影响到其他物体,引起同时振动而产生的共振现象,即共鸣。人的声带是极短的振动体(13~17毫米),它受气流磨擦产生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十分微小的,我们通常叫基音,当基音在人体各共鸣腔里(胸腔、鼻腔、头腔等)得到充分共振后,产生了大量的“泛音”,这就是歌唱的共鸣。在歌唱时,人体的喉腔、咽腔、鼻腔、口腔、胸腔和前额及两颧都起着共鸣作用,在所有的共鸣器官中喉腔、咽腔、口腔都是以加以调节的,是可以随着发音的高低和音色的需要而灵活地随音改变的,而其他的则是固定的。在共鸣练习时,先将发声器官完全放松,结合呼吸发声要求用声母“m”来练习,音量不可过强,舌头放平,舌尖抵住下齿龈,齿微开启唇轻合拢放松,一方面声音直上鼻腔,但并不意味停在鼻梁高度,而是尽力使集中点高于鼻梁之上,让学员自觉体会和调节。另一方面口腔与咽腔开始进行调节,找出最有利于共鸣的位置,以求获得最大最好的共鸣。“m”音节唱理想后,可做张口的练习,可能刚一张口便会失去鼻腔和头腔共鸣,解决的方法是先进行半哼半唱的练习,由哼来带张口唱,巩固后,可再慢慢把口张大一些。共鸣位置高,可以获得更好的音响效果,使声音产生弹性并且有力。要想获得高位置的头腔共鸣,就要哼到哪里唱到哪里。
咬字和吐字是发音时先后发生而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步骤,咬字是由语言中产生“声母”的器官来决定的,分喉、舌、齿、牙、唇五个部分,即“五音”。也就是在说话发音时,我们是通过“五音”的某一部位,将单字的声母咬成不同形态,形态不正确,字就咬不对。那么声母咬对了,还要通过“开、齐、撮、合”四呼的着力将单音的韵母吐出来。所以咬字是指单字的声母的形成,吐字是指韵母送出来的着力处。二者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结束语:
        在合唱排练中,首先团员需调整个人身体状态,激发歌唱积极性。其次团员要掌握呼吸的有效方法,按指挥的手势吸气、起音,做到声音与口型的完美统一。在歌唱中养成正确的咬字、吐字习惯,达到声音的和谐。以上是笔者在合唱队声音训练中的一些体会的总结。一个好的合唱团队除了以上基础性的声音训练外,增加队员自身艺术修养,理解指挥意图,培养合作意识和服从大局的观念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